raymond5 2006-11-7 15:51
二战中表现最好的军队------苏军
许多朋友都受到西方史书的影响,对德军盲目崇拜!
其实二战中表现最好的是苏军。苏军是在换装未完成之际被德国人打了个措手不及,才出现战争初期的溃败。
1939年苏军装备普遍落后,最新型战斗机的速度还赶不上德国的轰炸机,坦克装甲也步枪子弹都能够穿透。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互不侵犯条件,就是为了赢得时间,对苏军全面换装。
1939年9月—1941年6月,苏联研制出了一批新型武器,如T-34和KB坦克,雅克,拉格和米格战斗机,伊尔-2强击机和卡秋莎火箭炮等,但它们刚刚部分下发到部队,官兵还不及掌握它们,战争就爆发了!
例如,1941年6月苏德战争开始时,苏联工业已经生产出1200多辆T-34坦克,其中装备部队的约有900辆,但能够驾驶它们的官兵很少。1941年五一节时,苏联最大的基辅军区举行阅兵,本想展示最新型的T-34坦克,但由于全军区都找不到几个会开这种坦克的驾驶员,只好作罢。古德里安等许多德军将领的回忆录都证实:苏军是在莫斯科战役期间才大量使用T-34坦克,而德军恰恰就在此战中碰壁!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失败,真正原因是其伤亡过大,而不是后来他们为了挽回面子而宣传的天气因素。大家只要去读读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元帅在1941年12月1日致陆军总长哈尔德的电报就知道了。博克在此电中认为部队伤亡严重,无法攻占莫斯科。他一个字也没有提天气。哈尔德在日记中同样将进攻莫斯科失利归咎于部队伤亡重大,也一个字没有提天气。零下30度的严寒是12月5-6日才降临莫斯科地区的,而在前一天即12月4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已经下达了撤退命令!
许多崇拜德国的人,将德军战败说成是苏军的兵力优势。事实上,1941年6月德国总兵力高达750万人,其中用于进攻苏联的军队有470万人(陆军350万人,空军和地勤部队120万人),加上仆从国军队80万人,一共是550万人。而苏军总兵力只有537万人。1944年光是德国动员的兵力就高达近千万(大家可以去看电影<解放>,1944年夏希特勒说:“我有950万作战部队!”)。大家知道德国人口为苏联的一半,而德国控制的欧洲部分人口则大大超过苏联。到1942年夏季德军占领了苏联广大领土,此时苏联在人口上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到1942年秋季,苏军的全面换装已经完成,随即展开大规模反攻,全歼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
1943年夏季,苏德两军在库尔斯克举行主力会战,双方都出动了最精锐的部队和最先进的兵器,结果是德军大败。苏军从此牢牢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展开了全线反攻。
1944年,苏军向德军发起了著名的“十次斯大林式打击”,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雄伟壮丽的篇章。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整个整个的德国集团军群都被苏军雷霆万钧的攻势打得落花流水。苏军取得这些胜利并不是在风雪严寒的冬季,而是在烈日炎炎的仲夏,而且苏军的前线兵力从来没有达到超过德军一倍的优势,这些充分说明了苏军战斗力远比德军强大!
1945年苏军向德军发起排山倒海的最后冲击。在中央战线,朱可夫元帅和科涅夫元帅的军队势如破竹,220万大军,4800架飞机和6500辆坦克短短一个月就长驱500—600公里,兵抵奥德河和尼斯河畔,势如摧枯拉朽。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壮观的攻势。1945年4月,苏军向德国首都发起猛攻,短短半个月就攻克柏林,把胜利的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战胜德国后,苏联在首都莫斯科举行了盛大的胜利阅兵式,红军官兵们将几百面德军战旗抛在斯大林脚下,这是何等的威武雄壮!
战争爆发前,德国的工业实力超过苏联,并且占领了大半个欧洲,拥有的人力,资源和工业潜力远远超过苏联,就这样还抵不住苏联。可耻!
对苏联的威力领教最深的是希特勒,他在临死前大骂日耳曼民族不如斯拉夫民族,应该统统淘汰!
冷战期间,西方出于反苏需要拚命诋毁苏军,说它是不堪称一击的乌合之众,靠人多取胜。冷战结束后,西方开始能够公正评价苏军,近年西方出版的许多战史著作如《赢者之师》承认,二战期间苏军无论在战斗力和指挥艺术方面,都强于盟友美英军队,也强于对手德军。
我要跑 2007-5-22 06:59
苏军赢在战略上.
这个战略首先不是说苏军战略都这么伟大,而是苏联的战略纵深太大了.
首先说 初期的溃败
这块是lz最无视史实的地方
首先, 苏军的溃败是第一原因由于大清洗.损失了大部分的中高层和大量的中层指挥官,这点所有的史实都承认, 不知道为什么lz无视了?
至于技术兵器,lz可以去看看一战之后的凡尔赛条约. 里面约定了德国的坦克数量.所以 德国的
PIII和PIV是在 苏联的咯山试验厂完成的? 请问, 为什么苏联的试验厂试验了别人的坦克,而自己不设计/装备好的?.
btw, 止于官兵不掌握战术兵器的使用,建议lz去看 米格21狐蝠驾驶员写的苏军介绍, 和9x年出版的一部苏军将领的回忆录. (名字忘记了). 苏军的传统是, 设计武器时候, 维持继承性和可操作性, 而新的战术兵器封存到前线的仓库,不到战时必须的时候不启用. 用旧制武器战备,训练.以至于很多士兵退役都没有见过当时已经制式化的本国武器. 而设计的继承, 导致士兵可以快速熟悉新的战术兵器. 这传统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 所以, 所谓的T34"已经"装备而使用不善而导致前期"战略"失败,根本不是原因..
至于苏联的无辜,被骗, 不要自欺欺人了. 请不要把苏联说成天使. 在政治上. 斯大林和希特勒没什么两样. 希特勒不说了. 战略欺骗,诈取捷克,苏台德, 拉拢支持西班牙叛乱, 高叫反公产,另一方面, 却和斯大林勾勾哒哒. 斯大林呢? 西班牙民主政府收到的主要支持就是 苏联.--站在德国支持的服拉明戈对面.. 斯大林发动的芬兰战争,在战争前期开除的条件是以地换地, 就是为了拿到换波罗的海防卫圈. 防谁? 总不是波兰巴. 对了,苏芬战争中,德国也援助了芬兰. 所谓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不过是 苏德瓜分波兰条约罢了. 只不过, 斯大林同志过于急于 飞鸟尽,良弓藏了. 没等稳定下来,就继续他的 反托运动了( 实际上, 军官大清洗在苏军的拙劣苏分战争就减缓了,但是大量的基层军官损失, 而且军事领导失去了独立判断能力,任何独立的决定都可能被认为是脱落司机的同伙的破坏. 军官团体和情报部们的判断,比不过暴君头子的一句"我看不会把", 伟大的贝利亚.).
至于
[战争爆发前,德国的工业实力超过苏联,并且占领了大半个欧洲,拥有的人力,资源和工业潜力远远超过苏联,就这样还抵不住苏联。可耻! ]
相信楼主是开玩笑巴?
楼主可以去查查当年的历史资料? 知道 苏联的 几个 五年 计划吗? 苏联当时 重工业实力世界第二. 同时. 说工业不能不说资源. 苏联可以自给自足所有资源(好像除了工业橡胶). 而德国呢? 说起重工业, 可以去查查 "高中"的中国历史课本都可以查到. 德国的重工业实在不强.直到绥静政策, 德国得到了 捷克, 拥有了欧洲第三大兵工厂,. 即时这样,这个兵工厂出产的是
T38轻型坦克. 就这样. 在对法战争时候,才不过几百辆坦克. 据 前"英国" 二战陆军副参谋长(好像叫什么什么亨特)所写的二战历史(这本数中国可以找到, 我大学在图书馆接到过). 希特勒当时停止 冲击dunkirk的重要原因,是戴高乐领导的2个装甲营的反击,给希特勒带来了过大的担心,恐怕自己的宝贝的,为数不多的装甲部队受到损失.
另一个方面. 至于人口. 仆从国的战斗力恐怕不能和正规的德军相比巴.
二战的是非成败, 关系着超过20个国家的政治经济,远远不是2-3条分析能说清德. 从政治角度来说, 除了中国大陆的战争, 其他的国家之间 和所谓的一战没太大的区别. 苏联,邪恶的苏联, 借助二战, 将领土在欧洲侵占了乌克兰以西德半个多欧洲. 在亚洲,侵占了 外蒙, 东北(后来经个交涉才收会);德国, 是发展民族主义的气氛下,想冲破凡尔赛条约的约束. 抛弃那反人类的纳粹和种族主义外. 德国是一个相当"正义"的国家. 法国, 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的;波兰, 借着一战,扎了德国一刀. 也该还了;英国, 妄想机会搞乱欧洲, 在欧洲挑动是非;美国. 继续"前任"领导人未完成的,领导世界的美梦. 中国是个例外,不是由于中国是"唯一"的被侵略国家. 而是由于. 首先. 中国没有被日本侵占,变成仆从国. 其次, 中国人不该日本的. 去看看欧洲,谁不该 德国人的(当然,从历史上论, 搞不清楚谁该谁的, 但是二战前的50年,他们都该德国人的). 而中国,从来没欺负过日本,反倒被日本连续的欺负.
可以说,中国是那种无辜的国家的代表, 这些国家包括 埃塞阿比亚, ..(想不出其他的了, 欧洲国家大部分和德国/普鲁士有争议). 而中国是无辜国家里面唯一的没有倒下的,站在胜利一方的大国了.更何况我们*敏感信息过滤*借助这个机会崛起了 所以站在我们国家的角度,自然认为这个和一战有本质不同.其实呢? 从世界角度,还是殖民度的再分配. 苏联掌握勒世界一半的领土(不考虑非洲的情况下)而美国,掌握了世界80%的经济.
不要忘记. 德国人侵占苏联了上千公里土地,才打到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 那着1000多公里哪来的,都是苏联强来的.
最后说说纯军事方面原因.
军事方面, 远远不是 lz说得兵器问题. 军事,自始至终比的是军事思想, 哪怕是技术兵器, 也是军事思想的表现. 比如, 二战开始, 法国的坦克不比德国弱. 德国的P1,P2, 甚至P3都无法击穿马而蒂II的装甲. 但是用,分散使用的装甲兵,再厚的装甲,也是一个盾牌而已,如同和步兵混编的,站着不懂的重骑兵.
军事思想固然有先进不先进之说,但是却绝对没有第一,第二.只有适合"国情""战情"之说.
德国的战略战术是, 精锐部队作为拳头, 以机动突击对方法线为第一目的,当突破达成后 ,第二波,也就是主力部队,从缺口快速突入,穿插.分割. 而预备队很少. 这个战术在法国是出奇的好用. 由于法国相对地形较小,而 阿登森林以外的那片平原,一旦传插, 太利于分割勒.
而苏联的战略战术也是高明无比的. 弹性,深层防御. 防守时,布置多达20公里以上的防线. 而即时每到防线被突破, 也立即形成防御性的据点,部队政委保持任何士兵的回头都是立即处决(见苏军元帅会议录--为什么我们的反坦克不设计成自走的). 这样,可以以相对较小的,同时较弱的二线部队,作为防守. 同时把精锐部队,作为反击力量.随时准备给乏力的对手插上一刀. (就像田忌赛马, 下马消耗勒对方的上等马). 整个苏联战场,其实可以作为这重战略的宏观体现. 从波兰到 乌克兰,多道防线被突破. 而 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就是被突破防线后的点装防御,用来消耗对方的一线部队. 而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一次完美的精锐部队对疲兵的反击. 至于苏联的进攻战术. 我没读到相应的文章,不敢乱说.
这套战术, 对苏联正好适合. 天时, (德军连续突破多道防线后, 疲软的时候, 著名的俄罗斯冬天来了). 地理. 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可以说时苏联最后一道便于突破的防线. 过了那里,莫斯科北面时冰峰森林. 而斯大林格勒的后面中亚高原.高加索山脉.这些都德军的装甲机群突击难以应付的. 人和, 就不说了. 按照西方学者的话, 愚蠢的希特勒的民族主义政策,拯救了面临崩溃的红色政权.希特勒对外来民族更强烈的迫害,使得中欧的民族不得不靠在苏联红色政权周围. 使得红色政权重现拿到了本已分崩离系的民心. 德国人以侵略者,统治者和压迫者出现而非时明智的多民族国家的解放者. 即使静静的顿河里面也有对 俄罗斯最剧代表性的"哥萨克"骑兵, 对政府离心离德的描写啊. 不过德国人更狠,于是苏联人只有选本国政府勒. (据某些史料记载, 斯大林的大清洗,总共造成2000w人死亡. --我觉得这个数字不大可信, 持怀疑态度, 而苏联在二种中死亡人数也是这个上下).
有了天时地利人和,有了适应本国情况的战略战术. 先进的武器设计理念. 苏联人赢了一半的二战,也就不新鲜勒. 至于表现最好的部队,我认为,还是要颁给对抗了整个世界的德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