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yp 2007-3-9 10:49
蒋介石晚年生活水准不如台湾一个中等市民
对于蒋介石的衣、食、住、行,台湾出版的有关蒋介石的传记资料,众口一词,都称蒋介石的生活水准还不如台湾一个中等市民。下面是台湾出版的有关蒋介石传记资料的记载:
吴一舟在《蒋总统行谊》一书中写道:
蒋“总统”在食的方面,“早晨喜爱吃稀饭,有时吃一碗汤,用点咸菜。中晚两餐只有两三样小菜,平时在家宴客,总是很普通的四菜一汤,并不备酒。他每餐一小碗饭。招待外宾、记者或侨胞,通常都用简单的茶点,很少举行盛大的宴会”。吴称蒋吃一小碗饭是在日本军训时养成的。“不饮茶,不吸烟,不喝酒和咖啡等刺激物品,数十年来如一日”。他称蒋数十年来从未饮过一杯咖啡,喝过一杯酒或吸过一支烟。
《伟大的总统----蒋公》一书的作者也说:
“蒋总统每日用餐以青菜、豆腐等植物性食物为主,只求摄取营养,不求奢侈,不但烟酒无缘,连茶也不喝,经常饮白水”。他还引证国民党元老吴铁城的话说“蒋公平素生活上的享受,和苦行僧、清教徒无异”。
很显然,上述两种说法在立场上是基本一致的,是在进一步神化其领袖。
对于衣着方面,台湾舆论说蒋介石不太讲究,但特别注意整洁。他在接见外宾或遇有重大活动时总爱穿军服或礼服,平时在家总喜欢穿中山服或长袍大褂。
也有舆论说,蒋穿的衣服多为细软旧衣。一件衣服,总要穿6—7年以上。他在重庆的一件旧黑披风,虽领口已破,也一直未制新的,照旧穿用。平时军服三套,内衣和毛衣各两套,多是补了再穿,不忍扔掉。
上述说法确有其事,因为在慈湖灵枢暂厝处与“中正纪念馆”,蒋的遗物都有展览。但蒋介石在世时的挥霍无度又怎么解释呢?他在衣着方面的做法显系是做给别人看的,这种说法并不为过。
对于住的方面,台湾舆论说蒋介石的住房很简单,不追求豪华,除了必要的设备外,从没有特殊要求。在蒋介石的住室内,往往挂两幅肖像,一幅是孙中山像,一幅是耶稣像,室外客厅往往挂一幅宋美龄亲自画的画(宋美龄晚年对中国画兴趣极浓,一直从事绘画。她用均匀的笔触描绘优雅的花卉,有人说她画的淡墨山水,细致得像布鲁塞尔的花边。宋曾说:“我晚上未能入眠时,就画画。”经常是宋画画,蒋题诗。一次,蒋为宋画的题诗是:“风雨重阳日,同舟共济时,青松开霁色,龙马纵云旗。”)
还有舆论说,蒋介石到台湾后,到处建行宫,劳民伤财。除了在草山即阳明山修建的士林官邸之外,还有以下一些官邸:
慈湖官邸:位于台北桃园县大溪镇东北角。因此地有一个较大的水面,经人工改造后,蒋介石为纪念母亲王太夫人,就改称为“慈湖”。在湖畔四周栽种了许多花草树木,并仿浙江奉化故乡房屋式样,兴建了一排排平房。蒋介石与宋美龄每月来此都要小住几天。蒋病逝后灵柩暂厝此地。
角板山官邸:位于台北桃园县境内,距慈湖约10公里处。该地风景秀丽,古木参天,景色宜人。官邸就在角板山公园旁边。
涵碧楼官邸:位于台中著名的日月潭风景区。早在日本统治时代,因多人至此游览,日本人在那里修建了许多招待所,涵碧楼就是其中之一。蒋介石夫妇来这里小住时,往往是有重大事情需要考虑决策。每逢国民党中央召开全会、代表大会及“行政院”和台湾“省政府”改组,各部、会人事更动等,蒋介石总是来此住上几天。国际上发生与台湾关联的重大变故,有时也到此来考虑应对之策。
西子湖官邸:位于高雄市内,以便蒋介石夫妇到台南视察时休息住宿。高雄市政府为了讨得蒋介石欢心,特在西子湾地区,种植花木,修整道路,改善卫生。
对于行的方面,有舆论称:蒋介石每次外出时,经常有同一类型的小汽车四五辆组成的车队同行,以防不测。从士林官邸到“总统府”,沿途要经过圆山、中山桥、中山北路一、二段、中山南路、介寿路等地段,全程约4公里。为了保证蒋介石的安全三在路上畅行无阻,在车队未出发前,沿线布置便衣岗哨,车队经过的各道路口所有红绿灯装置,一律开放绿灯。但在中山路北段,有一处通往基隆、宜兰、苏澳的铁路平交道,每天火车来往频繁,在经过平交道时,都要将栅栏放下,以保证公路车辆安全。当蒋车队抵达时,就要停车等候,不仅对蒋安全构成威胁,而且影响办公时间。当时有拍马者向时任台湾省政府主席的严家淦建议,希望能由台湾省铁路局会同台北市政府,在该处平交道上,兴建一座公路天桥。严家淦深悟官运之道,遂下令建桥。桥建好后命名“复兴桥”。很多人认为桥下可设摊营业,但也有人认为设摊营业会影响蒋的安全。后来有人将此问题提交省府委员会讨论,经争论之后,严家淦作出结论,认为兴建“复兴桥”的目的,原就是顾虑“总统”安全问题,乃不准桥下安置部分摊贩。蒋介石也忧心忡忡地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蒋在台湾时期,有一些事情颇为舆论所关注:
特赦黄孝先案。黄孝先是原国民党军第7兵团中将司令黄百韬之子。黄百韬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击毙后,其家眷撤退到台。黄孝先在20岁左右时,曾和一位同学发生同性恋。黄氏后来认为他受了奇耻大辱,不堪被玩弄,遂将这位同学骗至台中苗栗县山上,乘其不备将其打死,然后企图焚尸灭迹。后被人发现告当地警察机构。警方将黄予以逮捕交地方法院审理。因此一案件是台湾刑法上规定的唯一死罪,所以很快被判处死刑。此案发生后,台湾舆论大肆报道,致使台岛对此案讨论颇为热烈。在台湾高等法院报请“最高法院”核复期间,有人认为黄父是黄百韬,是为“国”捐躯的“烈士”,要求蒋介石下令予以特赦。蒋介石得知此事后,遂下令特赦,将黄孝先由死刑判决改处无期徒刑。蒋此举破坏了自己制定的“法律”,为世人所不敬。
蒋介石和装扮成西部牛仔的孙子孝武、孝勇漫步士林官邸。
淘汰人力车。国民党退台之初,台湾的交通工具除了少量汽主少外,主要靠脚踏三轮车。因三轮车充斥台北市和各都市,严重地影响了交通。蒋介石坐在汽车里,看到上述情况,指示有关单位限制三轮车发展。后来蒋得到报告,说香港、日本计程车颇为适宜台北,又下令淘汰三轮车,发展计程车。因此事事体太大,需要从长筹划,蒋介石看到淘汰三轮车方案迟迟未能通过,就在汇报会上大发脾气,指令部下限期提出方案,并对收购三轮车价格与安置三轮车工人转业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待有关部门淘汰三轮车案拟定送蒋介石“御览”后,蒋朱笔一挥,批准了此一提案。至此,三轮车基本在台湾各大中城市被淘汰。蒋介石这种“事必躬亲”的性格,可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但也干涉了下级部门正常的工作,使下级部门处于被动地位,并引起诸多不便。
参加党小组会。国民党最基层组织为小组。在国民党改造运动中,为加强对党员的控制,规定党员必须参加小组,其党籍方为有效。小组会议每月举行一次。蒋介石作的规定,他自己不能不遵守。他参加的那个小组,是由“总统府资政”或顾问等党员组成,属政要阶层。在每次召开小组会时,组员之间都互称同志,唯独对蒋介石称“总统”。小组成员中一位湖南常德籍的张炯曾提一建议:“我们在小组会议上都互称同志,更亲切些,我建议以后称呼‘总统’为蒋同志或蒋中正同志”。蒋当时含笑点头说:“好!好!”实则心中不悦。也有人问张炯,“蒋介石是喜欢别人恭维的,你这个建议,恐怕引起他的不高兴”。张炯为人比较正直,答道:“这是合理的建议,我可没有想到这些。”
排挤毛泽东的同乡。国民党退台后,对于重要人选都须蒋介石亲自核定。当他深思熟虑之后,并不事先告知当事人,就在报纸上发表,使有些调动工作者颇为被动。有一次,—个宪兵团长出缺,“宪兵司令部”推选该部第二处上校处长盛先熙出任。蒋亲自召见盛,当他走进“总统”办公室时,蒋看到他的仪表不错颇有好感。当即和颜悦色按所写资料询问各项情况,仍觉满意。最后问到盛的家眷在何处,盛答在大陆湖南湘潭故乡。蒋听后告盛先回去,最后任命迟迟未能发表。蒋之所以不同意盛调任宪兵团长,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盛是湖南湘潭人,与毛泽东是同乡,同时家眷又留在故乡引起蒋的疑虑。由此说明蒋介石与毛泽东势不两立。
偏爱粤剧。到了晚年,蒋介石也特别喜欢和孙子、曾孙一起戏耍,宜享天伦之乐。同时,他对戏剧也颇有兴致。1956年蒋介石70岁寿诞时,适有香港粤剧界艺人白玉堂组团来台“祝寿”。蒋早年在广州多日,对粤语比较了解。当白玉堂等上演剧目时,白玉堂饰演薛仁贵,演得非常卖力。但白玉堂怕蒋听不懂粤语,改用普通话,但稍不留意又走了腔。有人到后台传话说:“蒋公对粤语能听懂百分之百,不必用普通话,以免弄巧成拙”。白玉堂听后如释重负,拿出平生所学为蒋表演,深受蒋介石的赞许。
蒋介石不仅喜爱粤剧,更喜欢听评剧,但据蒋的部下说,蒋到台湾后从来没有听过评剧,蒋介石曾说:“不回大陆,不看评剧”。
hldhll 2007-3-9 11:51
是啊,张学良快死的时候还没有幼小的婴儿吃得多呢,问题不是这么说的。还有说老蒋挂掉后,身无余财,但是老蒋怎么想的,国就是家,家就是国,整个国家都他的还要什么财?
如早能躬亲善事于民众,也不至于仓皇逃到台湾。晚年的老蒋就是有心吃得熊掌、鱼翅,恐怕其牙口、肠胃也承受不起。无知无聊无耻的个别文人还在为其歌功颂德,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gongbing 2007-3-9 15:45
他也是历史伟人,和大陆现在的比,任一个也比不上,国家大意,民族忠诚一个不少。ls
这也侮辱伟人。
清风笑 2007-3-9 16:20
[size=5]不管怎么说,蒋公毕竟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历史人物。功过历史自有评说。但是他坚持抗日、一直反对分裂台湾等业绩值得万世流芳!其子蒋经国先生对台湾发展和统一中国的贡献历史也将铭记!只是蒋经国先生晚年看走了眼,选了阿辉这个掘恩人墓的王八蛋来接班!
阿扁要把中正纪念堂改名实在是可恶!阿扁将来会死得很惨,死的无葬身之地——台湾早晚要回归祖国,阿扁这个叛国者必定不会得到好下场!
和蒋公相比,阿扁只是一个小丑,一个孙子辈的小丑![/size]
[[i] 本帖最后由 清风笑 于 2007-3-9 04:25 PM 编辑 [/i]]
hldhll 2007-3-10 13:18
回复 #3 gongbing 的帖子
蒋介石不过是一个中国的历史人物罢了,在我心中根本算不得伟人,若不是其坚决反对*敏感信息过滤*,维护祖国统一,他简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负面人物。 其谋划权势的手段确实厉害,在我心中只是一个成功的投机倒把的政客。
楼上说老蒋坚持抗日,这确实值得商榷,老蒋是抗日战争的最大收益人。利用对日“战争”剪除心患,排除异己,争取外援扩充嫡系,各位可以从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等一些会战战史中窥见一二,皖南事变更是赤裸裸地表现老蒋的小算盘。诗经有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老蒋目光短浅如斯,怎么能算得上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其仓皇逃至台湾是早已注定的事情。以抗日为砝码,向美国大肆所要援助,排挤史迪威,怎么可以说有国家大意?我没有办法不小瞧这种人。
另:西沙海战时,老蒋的那句“西沙事紧”以及安排太平岛准备救助我军伤员,还是令人有些感动的。“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句话想来他还是明白的,只是有些晚了,但幸好还不是太晚。
[[i] 本帖最后由 hldhll 于 2007-3-10 01:23 PM 编辑 [/i]]
sex010 2007-10-25 15:58
只是个人起居饮食习惯而已,楼主怎么没有算上他的卫队保安人员,护理人员,服务人员?毛泽东也是喜欢吃红烧肉,也只是一般市民的生活水平.
citycz 2007-10-26 17:33
用有色的眼镜去看待问题得到的论点肯定是不准确的 中华之所以没有像其它三大文明那样销声匿迹 关键是中国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却并未亡国 历史文化、文明、道德观念都还尚存。今日之中国与之历史相比,国家是富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文化修养、道德观念甚堪。其实社会主义也罢、三民主义也罢、资本主义也罢,人民能幸福能为一国、一个民族感到骄傲和自豪才是根本,现在的中国人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面前又能有多少能没有自卑感的? 不懂历史与政治的何必又去妄议呢,这都是些不负责任的外在表现
oskarlre 2007-10-26 21:16
死后的规格比中等市民强多了。
死后几十年的待遇比中等市民差多了。
至少没人去拆坟。。。
yuyuanqing_hz 2007-10-26 22:14
这是事实吗?
不过,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好了,吃山珍海味都没有问题;
6楼的说法不敢苟同,老髦吃红烧肉的时候当时大部分中国人一个月能吃回肉就不错了。
评价一个领导人的标准是什么,事实是不是这样,考虑当时实际生活水平没有, 这些都没有基本共识,能得出什么结论?
[[i] 本帖最后由 yuyuanqing_hz 于 2007-10-26 22:34 编辑 [/i]]
和可了 2007-10-27 01:37
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 中华民国 国民党 蒋介石 和国民革命军 无疑它们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贡献的 我们不应该在被意识形态所左右 我想说几个事实 抗日战争国民党发动了所有的正面战争付出几百万人的生命 而国民党给共产党两个军的编制却从几万人到抗战结束时发展到几百万 到底谁是真抗日我想应该一目了然了 到底谁是这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呢? 直到现在为止中华民国没有承认蒙古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它还是中国的一部分 没有承认清政府和沙俄签定的一系列中俄边界不平等条约 看看我们干了些什么 最后我只想为那些在抗战中无数牺牲的被我们遗忘国民革命军的先烈们致敬总有一天历史会还它本来面目
无法无天小石头 2007-10-27 01:40
执政党是一定会想方设法让国家富强起来的,如果说老蒋现在在大陆,对方在台湾,我觉得它也能治理好大陆的,可能今天我们在这里谈的不是老蒋而是老毛了。事实真相是什么,咱没经历过,再八零后的,爱祖国爱人民,但不想盲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