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ocaoli 2007-3-10 03:09
军衔汉语称谓的由来
元帅:最早设于春秋时的晋国,当时元帅是军队最高统帅。隋朝设置元帅府,有元帅、行军元帅等职。唐代元帅名号颇多,有天下兵马元帅、兵马元帅、行军元帅、行营元帅、左右元帅、都元帅、副元帅等。战时元帅一般由亲王、皇子担当,副元帅一般由有名望的大臣担当。宋代有兵马大元帅,元代有都元帅、元帅,明初设置统军元帅府,设元帅、同知元帅,职权比前几代都降低。清末,以皇帝为海陆军大元帅。
将军:春秋时晋国是文臣为将军,战国时成为武将官名。汉代皇帝的左右大臣称大将军,车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魏晋、南北朝时,将军有各种不同的权职和地位。如中军将军、龙骧将军多为临时设置而有实权,骁骑将军、游击将军等则仅为称号。隋唐之后历代将军皆设有将军官号。清代将军有三种:一为宗室爵号之一,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等,二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三是临时出征的统帅,如靖远大将军、扬威大将军等。
校:原是古代军队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为校尉。汉武帝设立八校尉,为掌管特种部队的将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晋武帝时设有军校,为辅助之职军官。清代有步军校、护军校等官职。
尉: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都设尉。战国时赵国设中尉,主管“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各国在将军之下都设有国尉、都尉,秦国曾以国尉为武官之长,秦汉时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颇高。如太尉,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使大夫并称“三公”。以后带“尉”字的官职逐渐降低。明清时的卫士和八、九品武官称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
士:夏、商、周三代,天子诸侯都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官。是大夫以下的低级官职,秦以后有些朝代袭用古代官职,上、中、下士为官秩
军、师、旅、营均为我国古代军队编制
军、旅:
《国语》:齐制五人为伍,十伍为戎,四戎为卒,十卒为旅,五旅为军。
《三国志·于禁传》: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
师:周天子御六师。“大师皇父,整我六师”。《礼记》:一师二千五百人。
营:
《三国志·徐晃传》:太祖前后遣殷署、硃盖等凡十二营诣晃。
《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馀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可知一营编制在千人左右。
古时军队编制:
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周礼·地官·小司徒》
旅,军之五百人为旅。——《说文》
师,二千五百人为师。——《说文》
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周礼·夏官·序官》
由此可知:1伍5人,1两25人,一卒100人,一旅500人,一师2500人,一军12500人。
齐制:
二千人为旅,万人为一军。——《国语·齐语》。
sex010 2007-8-16 14:21
我以为是从外国来的呢,原来古时就有了.还是中国人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