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服务器迁移已顺利完成! 网址全面启用 https

服务器2号 服务器3号 服务器5号

申请VIP无广告,支付宝,微信,USDT!
在线客服请尝试以下不同链接如果进不了的话在线客服(1) (2) (3) (4) (5) (6)
(7) (8) (9) 实时开通

查看完整版本: 战地记者真实记录惊心动魄的诺曼底登陆

gsjdgh 2007-4-9 09:51

战地记者真实记录惊心动魄的诺曼底登陆

盟军经过浴血奋战最终占领了滩头阵地,建立登陆场,而靠后配置的德军装甲师在空袭中却没能发起有效的反击,隆美尔曾说“最初的二十四小时将决定一切”。
罗伯特·卡帕是匈牙利人,1913年生于布达佩斯,原名安德烈,卡帕是他的笔名. 他17岁时就立志要当摄影家.在柏林大学求学后,先在柏林一家通讯社做暗房工作,后到巴黎当记者.由于他的摄影作品受到一家摄影杂志社的重视,他便被委派到战地进行采访.

1936 年西班牙内战,卡帕在西班牙战场拍摄了一个战士中弹将要倒下,这幅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作品以《西班牙战士》、《战场的殉难者》、《阵亡的一瞬间》等标题发表,立刻震动了当时的摄影界,成为战争摄影的不朽之作,也成为卡帕的传世之作. 和卡帕一起到西班牙采访的还有他的年青女友,德藉女摄影家葛尔德达娜。

他们共同奋不顾身地出没于硝烟弥漫的战场,达娜不幸死于坦克履带下.悲伤的卡帕,从此永远凝视关注着战场.他一生的摄影创作多取材于战争.他把照相机作为揭露战争的武器.卡帕说:"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

1937 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第二年卡帕与《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一同约定赴延安采访,但是到了西安,受到国民党的阻挠,卡帕未能成行,当时他是抗日战争中唯一能在中国战区采访的盟军战地记者.他在上海等地,拍摄了许多揭露日本侵略军的罪行的新闻照片,公诸于世,后又去英国、北非、意大利进行摄影采访.1944年,他随联合国部队开辟第二战场,参加了在法国北部诺曼第的登陆战,拍摄了极为精彩的报道照片.

1946年,卡帕与波兰籍的西摩和法国籍的布勒松在纽约相聚.他们组成了"梅根"摄影通讯社,在巴黎和纽约设办事机构.后来陆续加入一些其它著名摄影家,如美国的罗嘉,瑞士的比索夫等.在"梅根社"成立后的三十年中西方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发生大事,都有他们的摄影记者在场.他们以忘我的热情,甚至不惜以鲜血和生命深入到第一线去拍摄,为新闻摄影的形式和内容树立了新的典范.

1954年,卡帕不顾亲友的劝阻,悄悄来到越南战场.他用照相机反映了《越南的悲剧》(卡帕的最后一幅作品题名),不幸误踏地雷身亡,时年四十一岁.

1954 年6月25日,美国各晚报都登出卡帕的死讯.第二天《每日新闻》用大标题报道"关于卡帕之死",纽约各地电视台,电台和时报也以极大篇幅刊登报道,一致赞扬他是一个最勇敢的战地摄影家.为了纪念他,世界上曾举办十三次卡帕个人作品展览,许多有世界影响的摄影书刊都介绍过他.卡帕的作品在美国,英国, 法国出版过专集.1955年美国《生活》杂志和"海外记者俱乐部"设立了"罗伯特o卡帕金质奖",用以鼓励在新闻摄影上有成就的摄影记者.1966年,美国成立了"关心人的摄影基金会",以纪念卡帕及其它梅根社牺牲了的摄影家们。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1.jpg[/img];
罗伯特·卡帕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2.jpg[/img];
军官在地图上分析可能的攻击方向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3.jpg[/img];
集结待命,反攻在即。诺曼底行动代号———“霸王”(Overlord)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4.jpg[/img];
告别美丽的英格兰,告别刚认识的姑娘,跨越那片并不宽广却迷雾重重的海域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5.jpg[/img];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6.jpg[/img];
上舰启航,箭在弦上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7.jpg[/img];
盟军向着大西洋壁垒扑来,而此时的德军,没有人认为战争会在6月6日这天打响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8.jpg[/img];
卡帕随美军登陆战斗最惨烈的奥马哈海滩,他拍下了下面这组唯一的抢滩实录,这仅存的十张相片成了关于那场战争的符号,而这也成了斯皮尔博格灵感的源泉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9.jpg[/img];
卡帕随美军登陆战斗最惨烈的奥马哈海滩,他拍下了下面这组唯一的抢滩实录,这仅存的十张相片成了关于那场战争的符号,而这也成了斯皮尔博格灵感的源泉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10.jpg[/img];
这张照片真实的记录了登陆时的激战情景,人们原谅了它的技术缺陷,至今仍作为珍贵的历史照片珍藏。这在世界摄影史上也是罕见的。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11.jpg[/img];
隆美尔利用最后的时间抢构的水中障碍物发挥了巨大的作战效能,事实证明,盟军登陆艇的损失大部分是由这些障碍物造成的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12.jpg[/img];
卡帕随美军登陆战斗最惨烈的奥马哈海滩,他拍下了下面这组唯一的抢滩实录,这仅存的十张相片成了关于那场战争的符号,而这也成了斯皮尔博格灵感的源泉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13.jpg[/img];
美军在奥马哈海滩遇到了整个登陆战中最激烈的抵抗,伤亡惨重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15.jpg[/img];
临时在登陆舰艇上搭建的救护所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16.jpg[/img];
准备为死去的战友送行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17.jpg[/img];
盟军经过浴血奋战最终占领了滩头阵地,建立登陆场,而靠后配置的德军装甲师在空袭中却没能发起有效的反击,隆美尔曾说“最初的二十四小时将决定一切”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18.jpg[/img];
大批部队源源不断地登上了法国的海岸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19.jpg[/img];
占领滩头后,盟军开始向内陆进发,巩固阵地并步步为营,目标:德国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20.jpg[/img];
美军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战友们手里的命牌越积越多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21.jpg[/img];
随军牧师为士兵洗礼,上帝果然站到了盟军一边,而德军却在D日犯下了很多错误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23.jpg[/img];
战败的德军正在滩头掩埋自己的战友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24.jpg[/img];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25.jpg[/img];
作为职业军人,很多被俘的德军士兵最终被无罪释放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26.jpg[/img];
向法国内陆进军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27.jpg[/img];
为防止德军空军的低空袭击,盟军释放了大量的防空气球,而整个诺曼底天空中,几乎看不到显赫一时的德国战鹰。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28.jpg[/img];
德军的袭扰已经不能挽回他们的颓势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29.jpg[/img];
对腥风血雨已经习以为常的法国人,终于等到了盟军的到来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30.jpg[/img];
在太平洋战场使用的迷彩服也少量装备登陆的尖刀部队,他们担负着危险的穿插任务,死亡如影随形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31.jpg[/img];
对战俘的处置是个敏感的话题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32.jpg[/img];
巩固滩头后,城镇成了盟军不断遇到的新战场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33.jpg[/img];
巷战是部队战斗素质的试金石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34.jpg[/img];
市民们为盟军装甲部队指示目标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35.jpg[/img];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36.jpg[/img];
在那段日子里,投降似乎成了德军的家常便饭。但实际上德军仍以自己卓越的战斗素养有效地迟滞了盟军的行动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37.jpg[/img];
游击队异常活跃,他们始终相信“自由法国”不是一句口号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38.jpg[/img];
抵抗组织担负起了对战俘的押解任务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39.jpg[/img];
昔日的将军,如今也成了阶下囚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40.jpg[/img];
沮丧和绝望清晰地写在这名德国军官的脸上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41.jpg[/img];
这名帅气的德军却以日耳曼人特有的傲慢面对失败,他们从骨子里瞧不起美军,但又不得不面对战败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42.jpg[/img];
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43.jpg[/img];
战斗还远远没有结束,抓紧一切机会打盹儿是士兵们的看家本领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44.jpg[/img];
本想捡个烟头儿,却找到了一张旧报纸,上面还登着德军胜利的消息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45.jpg[/img];
美军没有政委,随军牧师以他们英勇镇静的行动,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稳定着军心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46.jpg[/img];
负责诺曼底作战的美军第十二集团军群司令布莱德利,人称大兵将军,鼻子不知怎么挂的彩。平庸和低调的他,却成了巴顿的顶头上司。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47.jpg[/img];
美军备受浪漫的法国女人的欢迎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48.jpg[/img];
在盟军进击的路上,法国农民拿来了陈酿的苹果酒,顺便问了一句“你们要去巴黎吗?”“是的,还有柏林”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49.jpg[/img];
重建家园,重建希望和幸福

[img]http://cimg2.163.com/culture/200603/01/dd50.jpg[/img];
记得一名诺曼底阵亡士兵的墓志铭是这么写的“从我胸口喷射而出的是自由的鲜血”

不是好人 2007-4-9 20:00

“从我胸口喷射而出的是自由的鲜血”!!这真让人感动啊!

wygwyg 2007-4-29 11:07

真的是自由的鲜血吗?你能摆脱掉生活的枷锁吗?这可能比战争更可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战地记者真实记录惊心动魄的诺曼底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