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ne0705 2007-6-28 12:45
071型两栖船坞登陆舰
[img]http://news.tom.com/uimg/2006/12/25/chenpeng/cp061225009_12932.jpg[/img]
海军新型船坞登陆舰特写
[size=4]㈣中国海军两栖打击群的旗舰—071型两栖船坞登陆舰
1、当然和航母编队相比,两栖打击群还是有以下不足之处。一是它没有舰载远程攻击飞机它的作战半径就是载有垂直起飞飞机也就是在500千米以内;如果是以导弹攻击为主,它的作战半径在3
00千米以内。它的防空和反潜作战距离也在300千米之内,这些都不能和拥有预警机和远程巡航导弹的航母编队相比。但是它也有总体造价较低,效费比较高的优点。同时它可以搭载一个加强营级的2000余名作战士兵、近三十架的作战直升飞机、和近十艘大型气垫船、和数十辆登陆作战车辆。同时随着中国海军卡28反潜直升飞机、直—十五海军型运输直升飞机和武直十攻击型直升飞机的先后研制成功,这些也为中国海军两栖打击群的组建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2、中国海军在组建两栖打击群以后不但可以为中国海军未来的航母编队提供一个有意的尝试。也通过整个两栖打击群的训练和相互协调起到先行官的作用。同时也为未来的航母编队积累啦宝贵的经验。中国海军一旦真正组建完成两栖打击编队,随着两栖攻击能力的加强,中国对未来可能在中国沿海岛屿发生的各种军事冲突的应变能力也得到真正的从质到量的巨大提高。中国海军面对日本海军的军事扩张,和如今中日两国在中国东海的形式日见严峻,所以对中国海军来说:组建两栖攻击群的条件可能比海军航母编队更加现实,而且中国海军确实急需组建两个以上的两栖打击群用来保护中国三百万平方千米的海上领土的安全。
3、中国海军之所以首先制造船坞登陆舰;而不是制造两栖攻击舰。可能有以下几方面达到原因:中国海军和美军不一样,中国不需要开赴全球四大洋作战,中国海军在南中国海、中国东海在得到中国空军远程战术打击机群的支持下,都可以取得离岸1000千米的战场制空权。而两栖船坞登陆舰重点是人员和作战车辆的输送。因为受海岸条件限制,中国以往的登陆舰只能在百分之十五的海岸登陆,而在装备了与以往小型气垫船不同的大型气垫登陆艇后则可对百分之七十的海岸进行登陆作业。中国海军在拥有大型两栖船坞登陆舰以后登陆作战的能力将得到成倍的提高。而两栖攻击舰的优势就在于它上面的舰载直升机快速运输能力和机动性能比气垫船快,所以它的立体作战能力还是强过船坞登陆舰。中国海军现在首先制造船坞登陆舰,看来是在由易而难,在实践中通过摸索和积累经验再逐步提高中国海军的两栖作战能力。
4、虽然两栖船坞登陆舰主要使命是支持海军其他登陆编队以及海军陆战队进行两栖作战,通过运输、部署两栖部队以及装备、实施平面和垂直登陆,为中国海军两栖作战提供规划,指挥、控制和通信平台,并作为两栖特混编队的海上流动指挥所使用。在登陆作战行动中,该舰主要是从海上进行“平面登陆”。在以往的海军陆战旅在中国沿海所进行的军事演习中,海军陆战队登陆作战主要就是以两栖坦克、装甲车。和小型登陆艇、气垫船进行人员和作战武器的输送。这其实就是一种单纯的平面作战手段。海军陆战队还是以传统登陆作战手段作战,还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够承担立体作战任务的海军陆战队。不过在近来的海军陆战队的作战训练中,已经出现陆战队员乘坐直八海军型直升飞机的镜头,同时也有海豚舰载直升机指挥作战的画面。这说明中国海军陆战队已经在为未来的立体登陆作战在进行战术演练。所以无论是告别旧的传统登陆作战工具和作战指导思想看来都还是有一个过程的。
[/size]
[size=4]㈤、中国海军未来两栖打击群中的指挥中心和旗舰作用:
1、中国海军现在的主力驱逐舰的信息化作战指挥系统:
所谓舰载C4ISR系统网络包括舰船上指挥中心内部的区域网和指挥中心之间的互连网。八十年代在中、大型水面舰艇、护卫舰这一级,普遍使用共享介质、总线
形式的网络拓扑(Network Topology)结构,总线使用的速率也从低速的1MBPS到中低速的标准10MBPS频宽发展。中国海军新型大中型水面舰艇普遍采用的是仿意大利IPN-10的作战系统。该系统用MHIDAS多路高级综合分结构系统。该总线系统采用模组化结构,分为主线和支线,主线可达50米,两个终端设备之间最远可达400米。总线数据传输率可达10MBPS/秒,用户数量最多可达256个,可满足中大型舰艇对於传输距离,传输速率和终端数目的要求。
中国海军采用的首型海上编队战役、战术型自动化H/ZBJ-1指挥系统。该新型指挥系统采用功能更强、速度更快的数据总线,更先进的旗舰数据显示中枢,采用以光纤数据总线为基础的乙太网区域网络和开放系统互连结构。该系统结合支持战斗群各分队之间的综合通讯、导航和敌我识别,用於交换联合战术数据链,对舰队直辖海基和岸基、空基侦测平台进行有效的指挥管理和协调。
2、中国海军几乎所有主要的水面战舰都加装了可能称作HN900(西方称之为Clink 11)型的战术数据链,它可能相当于北约海军的Link 11型数据链作战系统。中国海军的协同作战能力得到提升,这样更好地解决了不同种类舰只使用不同种类反舰导弹实施联合作战的问题。也使得中国海军不对称作战中的“导弹饱和攻击”手段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战效果。
3、两栖船坞登陆舰——舰队指挥旗舰:
中国海军的这艘两栖登陆舰作为两栖攻击舰队中吨位最大军舰、虽然他在舰队中火力不算最强、性能不算最好。但是和两栖攻击舰队中其他的主战舰艇相比:由于中国海军现役的大、中型主战舰艇均装备有大量的各种武备和电子设备,由于舰面甲板极为拥挤,无法加装完备的通信指控装备,各种无线电通信和电子设备同时使用时相互干扰严重,有时甚至造成指挥中断;主力作战舰艇在担任了旗舰的指挥任务之后,实际上也难以完成本来应该承担的作战任务。随着舰队规模的大型化,作战任务的多样化,作战行动的复杂化,舰队指挥人员需要处理的各种情报的数量空前增多,单靠指挥人员的头脑意志决策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命令。
旗舰指挥能力的不足在两栖作战中体现得最为突出,现代大规模两栖作战几乎包含了海军所有的战术行动,旗舰需要指挥和控制空中、海面、水下、陆上多军种参加的复杂的作战行动,一般舰船根本无法胜任。
4、尽管中国海军这艘船坞登陆舰本身的防护作战能力一般,而且因为没有安装远程对空对海搜索雷达,所以不能依靠他来对海上目标的远程超视距搜索和对攻击目标进行精确定位。真正能给中国海军立体作战能力带来革命性变化的以下几种作战信息搜集平台:
⑴、运-8海上空中警戒机是对海军立体作战能力的重大改进:
中国海军在经过几年的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对整机整合和在近年来已将它投入战备值勤中,在去年进行 中俄军演中,由于它的出现在我方舰艇编队实施驱逐舰和潜水艇对目标进行导弹攻击时,它不仅提供了发现对手水面目标的精确目标方位,同时对反舰导弹在对舰攻击中的中继制导提供了关键作用。一直以来中国海军的主力驱逐舰对海攻击的远程精确打击的定位是一个弱项,特别是对水面舰只进行视距外攻击时。运八改海巡机的出现基本上缩小啦国产舰艇在进行水面对舰攻击方面与国外海军在技术上的重大差距。
机上安装的对海搜索雷达是英国EMI公司的拳头产品。它是一部远程监视雷达,基本作用是反潜和反舰。反潜工作时,雷达能在强海杂波背景下检测几英里远的单个潜艇目标。反舰工作时,雷达能够在超过100海里范围内检测、跟踪和分类海面船只。目标分类是由操纵员在B型显示器和A型显示器上用高放大倍数的显示器完成的。该雷达还具有探测恶劣气象功能,以及用于与其它飞机协同执行反潜和搜索救援任务的防撞功能。我们只能把它定位于:海上巡逻警戒机。如果没有运八海上空中警戒机所起的战场水面舰艇的搜索作用,只依靠水面舰艇自身装备的的雷达对敌方水面舰艇进行视距外攻击是不可能完成的。
⑵、运八—平衡木中型预警机是中国海军真正需要的海战预警机:
这是一种采用平衡木式的双面侧视电子扫描相控阵天线的飞机。这种平衡木状的天线两侧各有一部雷达天线阵面,每部天线阵面有200个固态收发阵元,因此也被称为“侧视机载雷达”(SLAR)。雷达操作在北约E-F波段(美国S-波段)2 GHz-4 GHz频率,1,985磅(900公斤重的机背天线被包装在一个9米长箱体状天线罩中,在机身的支架上安装。利用自适应旁瓣抑制技术,在每侧的视角160度。从它的标准6,000米的操作高度,雷达最大探测范围450公里,能够在一个密集的敌对电子战环境、大量雷达杂乱回波和低目标高度的条件下,在330公里的距离发现战斗机大小的目标;具有海洋监测能力,能在320公里距离发现海上目标。雷达具有全面扫描监测同时对感兴趣的重要方位进行频繁扇形扫描的能力,而且一个单独扇形可能是同时在不同的模式中扫描。雷达综合性能非常好,具有窄波束、高精度等特点,可同时跟踪300多个目标。
但是这种预警机仍然只是一种地面控制的机载监视系统,探测到的雷达图像通过数据链传送到地面防空系统的指挥中心,再进行处理分析。功能如同和总体空中防御网络整合的一个机载雷达,因此不需要大量机载人员,全体人员仅2-6名。由于在未来战争中运八—“平衡木”预警机最大的作用就是对海空立体作战中的己方的作战舰船、飞机提供战场的对方目标侦察、并对己方作机群、舰队提供空中指挥、控制、引导、通信、制导的作用。
⑶、中国海军提高立体战能力的关键系统“虚拟雷达”=数据链系统
中国海军现在已经进入群体性、立体化、网状战斗攻击模式。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就是中国海军在信息化作战领域内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国海军在装备“虚拟雷达”=数据链系统后。利用数据链系统将军舰、舰队指挥旗舰的指挥中心、运八—海上空中警戒机作为空中海上侦察监视飞行平台、运八—平衡木空中预警机以及布置在太空的战场监视军事卫星互相连接和信息实时传输的一种系统,它大大缩短了C4ISR系统中“观察———判断———决策———行动”回路的周期,提高了信息传送的速度和可靠性。由于中国海军两栖攻击群中的所有作战舰船通过数据链系统也就是“虚拟雷达”延伸了发现敌人的距离,缩短了发现敌方的时间,提高了打击目标的精确度,同时又减少了对方发现自己的概率,因此数据链系统取代中国海军舰载载雷达系统已成为发展新趋势。而依靠外部信息源提供目标数据,将成为新型海上作战舰艇的重要使用模式。
在新世纪高科技条件下、信息化作战指挥系统的变化是日新月异。从中国海军现在的造舰速度和现实装备情况来看,中国海军这种两栖船坞登陆舰以它足够的甲板面积可以布置数量众多的大型通讯天线,避免因无线配置密集而相互干扰;较大的排水量使它有良好的适航性、较大的续航力和较强自持力;考虑到通信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和作战指挥需求的不断提高,这一排水量也可以保证为今后的改进改装提供较大的余地。所以中国海军的这种两栖攻击舰无疑是中国海军两栖攻击群的首选旗舰。
来源:中国江苏网 鼎盛军事
[/size]
[[i] 本帖最后由 Stone0705 于 2007-6-28 12:47 PM 编辑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