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my 2007-7-9 12:58
了却恩怨,中俄领土止争端
[font=宋体]马善被人骑,国弱被人欺。回顾近代三百年来被强邻不断侵夺的历史,中华民族不应是健忘的民族,也决不能。[/font]
[font=宋体]就在阿古柏覆灭前,沙俄于[/font]1876[font=宋体]年灭了浩罕国,将边界延伸至帕米尔北界。[/font]
[font=宋体]帕米尔高原,位于新疆南部,乃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的交汇处。此地山峦起伏,高峰处常年白雪皑皑,不愧为世界之高原。乾隆二十四年([/font]1759[font=宋体]年),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时,曾追击叛军至此,并在苏满塔什立下《平定西部勒铭伊西洱库尔[/font][font=宋体][size=10pt]淖[/size][/font][font=宋体]尔碑》,上有乾隆帝御笔撰文,乃我国对帕米尔拥有主权之铁证。[/font]
1885[font=宋体]年,沙俄已将中亚地区尽收囊中,并与英国划定阿富汗地区的边界。南侵之路终结后,俄国人便改为东向,并派遣探险队将我立碑偷偷移走,可谓是“做贼心虚”。随后,俄国人又炮制了“帕米尔乃浩罕遗产”之谬论,妄图强占该地。[/font]1892[font=宋体]年,俄国不顾清军在此已增设哨所而大举南侵,强占了我萨雷阔勒岭以西两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font]
[font=宋体]清政府对此提出了多次抗议,但由于[/font]1894[font=宋体]年中日战争爆发,无暇西顾,沙俄乘机要求清廷默认这一非法占领。当时的清政府,即使在被日本弄得焦头烂额的情况下,对此也未予承认。沙俄从此也就不再理会,一直霸占该地。[/font]
[font=宋体]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font]1896[font=宋体]年[/font]6[font=宋体]月,沙俄利用中国战争失败的困境,借口“共同防御”日本,诱迫清政府签订了[/font][font=宋体]《[/font][size=10.5pt][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50447.htm][font=宋体][u][color=#0000ff]御敌互相援助条约[/color][/u][/font][/url][/size][font=宋体]》(又称《防御同盟条约》),学术界一般称为《中俄密约》。[/font]
[font=宋体] 《中俄密约》的主要内容是:[/font]1[font=宋体].如日本入侵俄国远东或中国、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陆海军及军火、粮食互相援助,战争期间,中国所有口岸均向俄国兵船开放。[/font]2[font=宋体].中国允许华俄道胜银行接造一条由黑龙江、吉林至海参崴的铁路,无论战时平时,俄国均有权使用该铁路运送兵员、粮食和军械。[/font]
[font=宋体]由此﹐俄国修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过中国领土上的中东铁路,直达海参崴。关于这条铁路,在后来的五十年中,可谓是风云变幻,一言难尽。就当时而言,中东铁路为俄国人的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东北三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等于把中国的东北变成了俄国的势力范围。[/font]
[font=宋体]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随后的日俄战争([/font]1904[font=宋体]年)中,沙俄被新的强盗日本打败,最后只得将东北的权益全部让出(《朴茨茅斯和约》),包括已经建造好的中东铁路管理权。由此,东北三省刚出龙潭,又入虎穴,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更为险恶是,[/font]1931[font=宋体]年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font].[font=宋体]一八”事变,占领中国的东北三省,并策划了所谓的伪“满洲国”,试图分裂中国。[/font]
[font=宋体]二十世纪的上半叶,世界总是颠来倒去,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行,苏联在解决了西边的德国后,苏联红军随后出兵东北,关东军顿时灰飞烟灭。战争结束后,老毛子在撤军的时候,也没忘记把日本人留下的物质包括工厂机器、甚至铁轨等全部打包拆运回国。[/font]
[font=宋体]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躁动的庚子年([/font]1900[font=宋体])里沙俄在东北制造的累累血案。不久前,俄罗斯《政权》杂志援引俄罗斯档案馆珍藏的一系列秘密材料,披露了此次战争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font]
[font=宋体] [/font]1900[font=宋体]年6月底,沙俄哥萨克两个步兵团从哈巴罗夫斯克(伯利)出发,率先越过中俄边境,开进东北。随后,沙俄其他部队分别从满洲里、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乌苏里斯克等方向,兵分五路,向东北发动了全面进攻,总兵力达到十万人。[/font]
7[font=宋体]月中旬,沙俄军队开始进攻瑷珲,在猛烈的炮火下,瑷珲新旧两城都被轰毁殆尽。一周后,瑷珲城失陷,俄军长驱直入,黑龙江将军寿山战败自杀殉国。[/font]7[font=宋体]月底,齐齐哈尔被俄军占领。在瑷珲城沦陷的时候,呼伦贝尔也被攻陷,到[/font]8[font=宋体]月中旬,吉林全境已落入俄军之手。[/font]
[font=宋体]另一路俄军于[/font]7[font=宋体]月底攻下珲春后,继而围攻宁古塔,在清军的顽强抵抗下,双方在宁古塔相持了四十多天,但清军终因弹尽粮绝,宁古塔于[/font]8[font=宋体]月底被攻陷。旅顺口的俄军循海陆两路北上,相继攻陷营口、海城等地,[/font]10[font=宋体]月[/font]1[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进入沈阳。这样,4个月后,沙俄军队已基本控制了东北全境。[/font]
[font=宋体] 在这次“中国远征”行动中,沙俄军队的损失微乎其微。当时沙俄国防部长在一份报告中称,在整个军事行动中,共有[/font]22[font=宋体]名军官和[/font]220[font=宋体]名士兵死亡,[/font]60[font=宋体]名军官和[/font]1223[font=宋体]名士兵受伤,而中国方面的损失则远远超过这一数目。[/font]
[font=宋体]在八国联军进军北京之前,俄国人已在东三省制造了惊天动地的大血案,这就是发生在[/font]7[font=宋体]月[/font]16[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到[/font]7[font=宋体]月[/font]21[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的海兰泡大屠杀和江东六十四屯大屠杀。也许大家还记得[/font]1860[font=宋体]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在黑龙江以北已经长期定居的中国居民,在这个条约中被强行划给了沙俄管理,如今,沙俄已经容不下那些中国“沙子”,一定要去之而后快了。[/font]
[font=宋体]可以肯定的是,这样有意制造的大屠杀,具有明显的杀戮和恐吓性质,目的就是要把类似于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的中国居民全部赶出俄境,虽然这些中国居民早在俄国人之前已经在此世代定居。[/font]
[font=宋体]在那极其悲惨的几天里,整个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地区变成了中国人的血泪场,数万同胞在如凶神恶煞般俄国兵的驱赶和杀戮下,哀鸿遍野,血流成河,滚滚黑龙江的江水都为之变色。[/font]
[font=宋体]俄国人再怎么狡辩,也无法否认曾经的累累暴行。我们且随着中外各方的不同笔录,再次追忆一百多年前的那个悲惨时刻:[/font]
[font=宋体] “到达上布拉格维申斯克(即海兰泡)时,东方天空一片赤红,照得黑龙江水宛若血流。[/font]……[font=宋体]手持刺刀的俄军将人群团团围住[/font]……[font=宋体]把河岸那边空开,不断地压缩包围圈。军官们手挥战刀,疯狂喊叫:‘不听命令者,立即枪毙!’[/font]……[font=宋体]人群开始象雪崩一样被压落入黑龙江的浊流中去。人群发狂一样喊叫,声震蓝天,有的想拼命拨开人流,钻出罗网;有的践踏着被挤倒的妇女和婴儿,企图逃走。这些人或者被骑兵的马蹄蹶到半空,或者被骑兵的刺刀捅翻在地。随即,俄国兵一齐开枪射击。喊声、哭声、枪声、怒骂声混成一片,凄惨之情无法形容,简直是一幅地狱的景象。”[/font]
[font=宋体]“清扫现场的工作,紧跟在一场血腥的屠杀之后立即开始进行。[/font]……[font=宋体]那堆积如山的‘尸体’,大部分是气息未绝的活人,周身肝脑迸溅,血肉狼藉。[/font]……[font=宋体]不管是死是活,被一古脑儿地投入江流。[/font]……[font=宋体]清扫过后。黑龙江水浮着半死的人们象筏子似的滚滚流去,残留在江岸大片血泊中的只是些散乱丢弃鞋、帽和包袱之类。就是连这些遗物,也都被蹂躏得一无完形。”[/font]
[font=宋体] “二十一日(公历[/font]7[font=宋体]月[/font]17[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午前十一钟时,遥望彼岸,俄驱无数华侨圈围江边,喧声震野。细瞥俄兵各持刀斧,东砍西劈,断尸粉骨,音震酸鼻,伤重者毙岸,伤轻者死江,未受伤者皆投水溺亡,骸骨漂溢,蔽满江洋。”[/font]
[font=宋体] “这个地区,在我穿越它之前的不到四个星期,曾经是一个战场。欧洲的媒体对这个战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但是它真正特点却全然被忽略了。”“这不是在黑龙江岸边发生的、有组织的交战双方的一场武装较量,这是一场对手无寸铁的全体居民的冷血屠杀以及对其家园的系统毁灭。”[/font]
[font=宋体] “麻木的人们就看待黑龙江面浮满尸体,飘动和堆积在这条江的中国沿岸。人们最初认为那是俄国人的尸体,但是不久就真相大白:警察在哥萨克人的帮助下,把所有海兰泡居民带到距黑龙江七俄里的地方,然后把他们扔进激流。由于受难者人数众多,在将他们抢劫一空之后,他们是被分组抛入河中的。嗜血的凶手们全然不顾男人、女人或者孩子们的乞求。生活在海兰泡的六千中国居民,只有六个人幸免于难。”“凶手们惩罚受难者并屠杀那些试图在水中自救的人。他们用受难者的长发辫把他们梆在一起,再投入水中。”[/font]
[font=宋体]“二百余年积蓄,迫为国难,一旦抛空,黄童离家长号,白叟恋产叫哭,扶老携幼,逃奔瑷珲。对过长江阻梗,绕越不能,露守江滩,群号惨人”。“江东屯仓,俄兵举火烧平,愁烟蔽日,难民避无处,哀鸿遍野。”([/font]1[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 这些纪录,今天看来仍旧是触目惊心,恍如隔世。[/font]
[font=宋体]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发生后,俄国人还为自己的暴行百般抵赖,甚至狡辩说“中国人围攻海兰泡,俄国人是正当防卫”、“中国人是主动撤离,俄国人并没有驱赶”等等。强盗总是很有逻辑的,因为那叫“强盗逻辑”。更无耻的是,某些俄方人士声称,海兰泡、江东六十四屯这些地方,“自古以来以来就是俄罗斯领土”。只是很奇怪的是,中国人怎么会在老毛子之前定居在那里,那些地方怎么又会全是中国的地名。[/font]
[font=宋体]瑷珲纪念馆有一幅大型铜雕,叫《痛失》,一位母亲抱着自己的女儿,尽管她的女儿还很丰腴,但她却静静的死在母亲的怀中,这大概就隐喻着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等地区的丧失吧。[/font]
[font=宋体]而就在瑷珲的河对面,如今俄罗斯布拉格维申斯克(海兰泡)的博物馆里,也有一幅油画,描绘的却是“中国人在围攻海兰泡”的场景,只见城内燃着熊熊的大火,中国人像潮水一样从四面八方围攻海兰泡,而“英雄的”俄罗斯儿女正在为捍卫自己的“故土”而奋战。具有讽刺意义的是,[/font]1900[font=宋体]年海兰泡的惨案,在这里却被描绘成了俄国人伟大的“卫国战争”。[/font]
[font=宋体]要知道,只有东北人,才会把自己的居住地叫“屯”,俄国人占领了中国人的土地后,却完全篡改了他们的名字。黄山屯成了穆拉维约夫;博尔多屯成了格罗杰科沃;大泡子屯改叫谢米多姆卡;段山屯改成沃尔科沃。中国人的居住地,还有很多很多,如“布丁屯、老虎屯、蓝旗屯、桦木林屯、南窝棚屯”,等等等等。[/font]
[font=宋体] “江东六十四屯今犹在,何人光复大江东。”[/font]
[font=宋体]这首《龙江吟》,是曾经负责交涉收复江东六十四屯的清代瑷珲副都统姚福升当年写下的诗,作为一个中国官员,面对国人被屠、国土被夺的遭遇,和这样一个当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无能为力和无奈,又该向谁去述说呢?[/font]
[font=宋体]俄国人贪婪的脚步并没有因为制造这些血案而停止。[/font]1911[font=宋体]年[/font]12[font=宋体]月,沙俄乘着中国爆发辛亥革命的机会,积极策动外蒙古分裂势力宣布“独立”。[/font]1913[font=宋体]年[/font]11[font=宋体]月,又迫使袁世凯政府签订了《中俄声明》文件,承认外蒙古所谓的“自治权”和沙俄对外蒙古的实际控制,条约中,沙俄只承认了中国对外蒙古的“宗主权”虚名。[/font]
1914[font=宋体]年[/font]6[font=宋体]月,俄军又侵入唐努乌梁海地区,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唐努乌梁海地区归俄罗斯所有,强行霸占了我国[/font]17[font=宋体]万平方公里领土。对于这些被侵占的地区,不仅当时中国的北京政府未予承认,以后的历届中国政府也从未声明放弃对这一地区的主权。[/font]
[font=宋体]多行不义必自毙。沙皇的倒行逆施,终于引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中国人讨回自己的领土有了稍微的转机。[/font]1917[font=宋体]年,苏联政府多次宣布废除沙皇政府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宣布放弃帝俄在中国侵占的领土。[/font]
1924[font=宋体]年[/font]5[font=宋体]月,中苏两国正式签订的《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中规定,协定签字后一个月内,双方举行会议,商订解决所有悬案的详细办法。两国政府同意在上述会议中,将中国政府与前帝俄政府所订一切条约概行废止,根据相互平等原则及苏俄两次对华宣言的精神,重新订约。[/font]
[font=宋体]但令人扼腕的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时期,内政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从[/font]1912[font=宋体]年到[/font]1928[font=宋体]年,北京的内阁就像走马灯一样,总共换了三十八届。有意思的是,签订《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的北京政府元首,居然还是自己花钱选上去的大总统曹锟呢。[/font]
[font=宋体]更让人遗憾的是,这个协定刚签订几个月,我们的“贿选总统”曹锟,很快在军阀混战中被赶下台,上台“临时执政”的是接替者段祺瑞,而又过了一年半后,北伐战争爆发了。随后,这些外交事务基本上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font]
[font=宋体]中国局势的混乱状态是事实,但苏联人也不诚实,完全是看菜下饭,走一步看一步。后来,苏联不但没有遵守《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而且将之完全推翻。[/font]1925[font=宋体]年[/font]5[font=宋体]月,苏联为获得日本的承认,认可了[/font]1905[font=宋体]年的日俄和约(即《朴茨茅斯和约》),完全违背了和中国签订的悬案大纲协定精神。至于和中国的问题,就这样不了了之。[/font]
1921[font=宋体]年7月,蒙古上层王公与蒙古人民党在苏联红军的支持下(当时已经进入外蒙古),宣布“独立”,建立“蒙古国”。消息传来,全国一片哗然,国内各民间团体、党派纷纷发表宣言,致电当时的北京政府,反对蒙古王公贵族分裂祖国的倒行逆施,并谴责苏联对外蒙古的武装占领。北京政府也发布了一份措词严厉的声明,谴责外蒙古企图分裂中华民国的行径,不承认外蒙古的“独立”,但也只能仅此而已。[/font]
1945[font=宋体]年二战结束前,在斯大林的坚持下,已经准备前往欧洲的蒋介石被排除在雅尔塔会议之外。这就是为什么英美中在雅尔塔会议之前,在埃及先召开了开罗会议。斯大林之所以不想让蒋介石参加雅尔塔会议,表面上是认为中国不够大国的资格,但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不想让中国参与有关蒙古问题的讨论。会议的结果,美英两国最终同意了苏联维持外蒙古“独立”现状的要求。[/font]
[font=宋体]在这样情况下,蒋介石政府只能被迫接受雅尔塔会议的结果,但提出了一个但约:“如果外蒙古公民投票能证实蒙古人民对独立的愿望,中国国民政府当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主权与独立,并以其现在的边界为边界。”[/font]
1945[font=宋体]年[/font]10[font=宋体]月,外蒙古当局举行了是否独立的全民投票,结果在苏联的“严密监督”下,投票结果“百分之百”的拥护外蒙古独立。蒋介石政府于[/font]1946[font=宋体]年[/font] 2[font=宋体]月发表声明,愿意并准备同蒙古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声明一出,立刻遭到了广大爱国人士的强烈反对,在舆论压力下蒋介石政府只好重新收回了声明。据说到现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地图上还有蒙古的版图,只是很奇怪的是,把持了联合国席位的蒋介石政府却在[/font]1961[font=宋体]年又同意蒙古加入联合国,不知作何解释。[/font]
1949[font=宋体]年新中国成立后,当年年底毛泽东就前往苏联访问,但最开始的时候很是受到斯大林的冷遇,据说进行建立同盟的谈判前,苏联就提出前提条件,要求中国承认蒙古独立。尽管中苏后来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但其中的辛酸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够体会,也许这就是构成后来中苏交恶的最初起因吧。[/font]
1953[font=宋体]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通过谈判,苏联归还了旅大军港,归还了东北铁路的管理权。但当中国提出解决蒙古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时,遭到了赫鲁晓夫的断然拒绝。而此时的蒙古,早已投入了苏联的怀抱。[/font]
[font=宋体]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苏交恶,导致了两国边境出现非常紧张的态势,苏联人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威胁着中国的西部和北部边疆。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人甚至全面越过“条约线”,偷偷摸摸的把边界向我方一侧推进,导致中苏边境小规模的冲突不断。[/font]
1969[font=宋体]年的珍宝岛事件,虽然是小题大做,却让中国和苏联的矛盾发展到顶峰。珍宝岛位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中国一侧,全岛面积[/font]0.74[font=宋体]平方公里,长约[/font]1700[font=宋体]米[/font][font=宋体],宽约[/font]500[font=宋体]米[/font][font=宋体],距西岸(中国)[/font]200[font=宋体]米[/font][font=宋体],距东岸(前苏联)[/font]300[font=宋体]米[/font][font=宋体]。从[/font]1967[font=宋体]年到[/font]1969[font=宋体]年初,双方在该岛上的巡逻队就冲突不断,[/font]1969[font=宋体]年[/font]3[font=宋体]月[/font]2[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和[/font]3[font=宋体]月[/font]15[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苏军动用了坦克、装甲车、飞机和火箭炮,我军使用了反坦克炮、无后座力炮、[/font]40[font=宋体]火箭筒等轻武器和岸上的纵深炮火,双方展开猛烈的争夺,互有伤亡(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布的数字为亡[/font]58[font=宋体]人,伤[/font]94[font=宋体]人;我方公布的数字为亡[/font]29[font=宋体]人,伤[/font]62[font=宋体]人,失踪[/font]1[font=宋体]人)。[/font]
[font=宋体]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的势力开始日渐减弱。[/font]1986[font=宋体]年[/font]7[font=宋体]月[/font]28[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海参崴发表讲话,承认中苏两国存在边界问题,并表示愿意按照国际公法,合理解决两国间的边界问题,共同建设一条和平边界。对此,我国领导人邓小平做出了积极的回应。由此,中苏边界谈判开始走上正轨,并成立了联合勘界委员会,逐步展开勘界立碑工作。[/font]
1989[font=宋体]年[/font]5[font=宋体]月,邓小平再次明确宣布:“后来中苏进行边界谈判,我们总是要求苏联承认沙俄同清王朝签订的是不平等条约,承认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害中国的历史事实。尽管如此,鉴于清代被沙俄侵占的[/font]150[font=宋体]多万平方公里是通过条约规定的,同时考虑到历史的和现实的情况,我们仍然愿意以这些条约为基础,合理解决边界问题。”[/font]
[font=宋体]在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下,[/font]1989[font=宋体]年[/font]10[font=宋体]月举行的中苏第三轮边界谈判对中苏东段大部分边界的走向达成一致。[/font]1991[font=宋体]年[/font]5[font=宋体]月,两国签订《中苏东段国界协定》,中方收回两江主航道中心线中方一侧的岛屿,并取得了经黑瞎子岛两侧在两江水域的自由航行权和经图们江下游的出海权。[/font]
1991[font=宋体]年,苏联解体,原和苏联接壤的边境分别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所有,边境谈判也继续在这四国间继续进行。[/font]1994[font=宋体]年[/font]9[font=宋体]月,《中俄西段国界协定》签署;[/font]1998[font=宋体]年[/font]11[font=宋体]月,中俄两国已勘定的边界首次在实地准确标示。至此,除黑瞎子岛和阿巴盖图洲渚两地的划界外,中俄边界问题全部得到解决。[/font]
[font=宋体]同时,中国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境划界谈判也在顺利进行。[/font]1994[font=宋体]年[/font]4[font=宋体]月[/font]26[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总统签署了《中哈国界协定》,随后又在[/font]1997[font=宋体]年和[/font]1998[font=宋体]年签署了两个《中哈国界补充协定》,最终解决了两国间的边界问题。[/font]
1996[font=宋体]年[/font]7[font=宋体]月[/font]4[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期间签署了《中吉国界协定》。[/font]1999[font=宋体]年[/font]8[font=宋体]月,中吉两国又签署了《中吉国界补充协定》,最终划定了一块争议地区的边界走向,两国的边界问题从而得到全面解决。[/font]
1999[font=宋体]年[/font]8[font=宋体]月[/font]13[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中国和塔吉克斯坦签署《关于中塔国界的协定》。[/font]2002[font=宋体]年[/font]5[font=宋体]月[/font]27[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中国和塔吉克斯坦签订《关于中塔国界的补充协定》,将最后有争议的边界划定。[/font]
2004[font=宋体]年[/font]10[font=宋体]月,中俄两国签署了《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根据补充协定,中俄最后一部分有争议的边界土地,包括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界处的黑瞎子岛,和靠近内蒙古满洲里的阿巴该图洲渚在内的近[/font]375[font=宋体]平方公里,双方将各得一半。加上[/font]1991[font=宋体]年签署的《中苏国界东段协定[/font] [font=宋体]》和[/font]1994[font=宋体]年的《中俄国界西段协定》,两国间领土的争执和纠葛,终于以[/font][font=宋体]边界线全线标定的结果而[/font][font=宋体]暂时告一段落。[/font]
[font=宋体]今天,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或许有一些沧桑和悲凉,或许还一些无奈和辛酸,但是,却无法改变一些已经成为现实的存在。毕竟,所有的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过去,谁得谁失,已经很难说清楚,即使能说清楚,又能如何?[/font]
[font=宋体]岁月如歌,谁人共与悲。当上述的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的时候,传统的思维已经无法跟上现实的脚步。[/font]
[font=宋体]在这个全球化席卷的时代,铁与火的冲突,刀与枪的厮杀,都已经渐行渐远,悄然远去。在一个“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世界潮流中,也许,“一切向前看”才能更好的面向未来,更好的迎接未来的挑战。在这里,也愿我们的祖国能够从此繁荣昌盛,国泰民安。[/font]
[font=宋体]注:([/font]1[font=宋体])、以上材料来自一篇网文:《[/font][font=宋体][size=10.5pt][b]让中国人寒心一辈子的俄罗斯地名[/b][/size][/font][font=宋体]》。[/font]
Origin 2007-7-9 14:33
悲凉的历史,但是决不能忘记,未来还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zhonghuayang 2007-7-9 15:23
只有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才能不被他国去欺负啊,现在俄罗斯能和中国就边境问题达成协议也是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潜力.只有中俄联手才能抵制美国的威胁.普京也不是个傻子!
jiujushi 2007-7-10 02:40
咳,有时候想想老毛子也太欺负人了.
鲁迅先生当年的转变也有他们的影响啊
色狼258 2007-7-10 08:29
历史会改变的,总是有的发展轨迹会出现的,希望祖国昌盛,繁荣,富强。
jzp 2007-7-11 14:23
劳记那段悲凉的历史,抛弃心中的绝望与无奈,为祖国开创一个嶄新的,富强的未来!
ligang001 2007-7-18 10:13
对历史的无奈,是上世纪软弱的结果.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反思.
kapersky 2007-7-18 10:53
看过一编文章说的是尚没收回我国领士最多的就是沙俄占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