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免费注册无需恶意攻击,有时间做点别的有何不好

服务器2号 服务器3号 服务器5号

申请VIP无广告,支付宝,微信,USDT!
在线客服请尝试以下不同链接如果进不了的话在线客服(1) (2) (3) (4) (5) (6)
(7) (8) (9) 实时开通

查看完整版本: 二战北非装甲战

xufeng1385 2007-7-16 23:14

二战北非装甲战

在二战的北非,尽管这是一个二战中的次要作战方向和战场,可是在西方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各种媒体和人物的拼命炒做和渲染下,搞得好像这里比东线的苏德战场都热闹和重要。实际上我个人感觉,正是德国非洲军团在这里用不过10万多德国和意大利联军,牵制了以英国为首的数十万英联邦盟军(后来在火炬计划后又多了美国和法国军队)主力。从而延缓了欧洲战场的开辟,也大大延长了二战的结束时间。不过作为一场主要在沙漠地区这种特殊地形上展开的战争,回顾一下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因为曾经有人说沙漠地形上的战争是战术军官的天堂,是后勤军官的地狱。

1940年,意大利在欧洲是一点油水都没捞到,原因也很简单,可爱的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太菜了!即使在德国已经把法国打的全线崩溃的时候,趁火打劫的意大利军队竟然连驻守在法意边境的几个法国师的防御都突破不了!这样的军队表现自然不能分到什么重大战果和利益了!于是伟大的元首墨索里尼将目光放到了地中海对岸的北非。1940年9月,34万意大利军队由利比亚开始入侵埃及。但是因为当时意军不但士气低落,训练很差,装备也很落后。意军当时装备了1500辆坦克,尽管数量不少,可是意大利的工业基础和水平远远满足不了战争的需要。意大利装甲部队的主力坦克是卡罗.阿马托M-11/39中型坦克,其武器是装在炮塔内的两挺8毫米机枪和车体右侧的37毫米炮,起哦37毫米炮的射界只有30度,战斗全重10.83吨。(实际上只能算轻型坦克)其装甲厚度只有29毫米,根本不是当时英军装备的40毫米坦克炮或者反坦克炮的对手。另外意军装甲部队海装备L-3超轻型坦克,实际上就是英国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的仿制和改进产品。这种坦克只装备了两挺机枪,装甲更加单薄,甚至英国军队的反坦克枪都可以轻而易举的打穿它。这种坦克也只能担负一些侦察和袭扰的任务。

而此时的英军装甲部队拥有的坦克主要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两大类。步兵坦克主要是以马蒂尔达II为代表,重视装甲防护,行驶速度很低。主要用于步兵支援,就好像是步兵的盾牌,起到威力巨大的炮台作用,尔步兵则出击消除阻挡坦克的障碍物,以这种方式实施步兵和坦克的协同作战。马蒂尔达II装有一个三人炮塔,装备一门40毫米火炮和一挺7.7毫米的并列机枪,车长还有一个桶状指挥塔,指挥塔前部有可以安装高射机枪的枪架。其装甲防护在当时是很不错的,前装甲厚度73毫米,,最薄弱的地方也有14毫米厚度,连悬挂系统外侧都有装甲保护。战斗全重26~27吨,公路行驶速度24公里/小时,最大行程256公里。还有就是装备的巡洋坦克了,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是“十字军”坦克,其最高时速43.4公里,主炮也是40毫米口径,但是其装甲很薄弱,只有7~40毫米厚度。

结果在北非战争初期的较量中,5万训练有素的英国军队凭借着大胆的机动作战,击溃了30多万意大利军队。截至1943年2月,英国军队占领了北非重镇托卜鲁克,俘虏15万意大利军队,缴获和摧毁了4200门火炮和250辆坦克,几乎连意大利的北非属地首府的黎波利都差点打下来。可是正当英军可以一举荡平北非意大利军事势力的时候,英国首相邱吉尔决定从北非抽调部队支援希腊。结果是在希腊又上演了“敦克尔克”大撤退。希腊没有保住不说,北非也没有搞定,不但意大利军队获得喘息的机会,德国这个以后北非战场英军的真正的对手也上场了!1941年2月12日,以后名噪一时的“沙漠之狐”隆美尔到达北非。3月24日德军就在没有完全主力到达的情况下发起进攻,结果英国军队在4月11日,除了在托卜鲁克困守的部队以外,几乎都撤回了埃及。在两周时间里英军撤退了400公里。

在北非战争开始这段时期内英国和德国装甲部队的主力坦克性能相差不多,英国还占有一些优势,比如坦克数量。装备50毫米主炮的德国III号坦克和装备22倍口径短管75毫米炮的IV号坦克面对英国的巡洋坦克和马蒂尔达II没有一点优势。可是富有战争经验和训练有素,配合娴熟的德国军队在战斗中处处占尽上风。德国反坦克炮兵的37毫米炮尽管在苏联面对T-34坦克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可是在北非却击毁了大量英军装甲薄弱的巡洋坦克。对于马蒂尔达II步兵坦克37毫米反坦克炮也是一点没辙。曾经有名德军炮手从几百米开始射击,直到自己的火炮和大腿被马蒂尔达II坦克压碎都没有打穿其装甲。但是德国军队很快就用88毫米高炮平射解决了这个难题。而且德军在实战中还使用一些战术诡计,比如在得到新型50毫米PAK-38反坦克炮后(这种反坦克炮可以在500米距离上击毁马蒂尔达II步兵坦克),德军将其预先设置在自己坦克部队前方,利用其炮身低矮荫蔽的特点,射击英军坦克装甲车辆。使得英军以为德国主力坦克的主炮射程很远,摸不清虚实。还用己方坦克做为诱饵,将英军坦克骗进事先设置好的88毫米高炮陷阱,利用88毫米高炮的直射距离远,炮弹威力大的特点在,英军坦克主炮射程外安全的大量猎杀它们。从而给英军带来很大麻烦,以致德军往往可以以少胜多。而英军却老是不能发挥自己在坦克数量上的优势。此时的德军的III号坦克的50毫米主炮和IV号坦克75毫米主炮可以在900米外击毁英军的巡洋坦克,而英军的40毫米坦克炮就算在这个距离命中德军坦克也无法有效击毁。英国军队打算换装57毫米主炮,可是计划进展的很不顺利。同时在战机稍纵即逝的北非沙漠战场,战术呆板,思想僵化的英国军队常常被数量远远少于自己的机动灵活的德国军队打的损失惨重,顾此失彼。尽管在实战中英军也不断地积累着作战经验,可是武器上地差距也很难让他们有所作为。终于,美国通过了《租借法案》让需要的装备几乎是从天而降。美制M3“格兰特”中型坦克登上北非战场。其装在车体内地28.5倍口径75毫米榴弹炮可以在德国III号和IV号坦克地主炮射程以外击毁它们。终于改变了英军坦克主炮以前口径太小,威力不够,射程太近的窘境。而且英军装甲部队第一次拥有了可以在88毫米炮射程以外攻击其阵地的坦克。但是M3“格兰特”坦克并非是很完美的一款战车。尽管后来还装备了使用37.5倍口径75毫米主炮的车型,可是其配备的航空发动机,不但使得车体高大显眼,很容易遭受攻击,而且在被击中后很容易着火。最要命的是其装在车体内的75毫米炮不但射界很小,而且在平坦的沙漠地区伏击作战时候,M3“格兰特”中型坦克必须开出掩体或者沙坑,才可以使用其75毫米主炮。这在德军装备了对抗M3“格兰特”中型坦克的换装了43倍口径75毫米主炮的IV号F2中型坦克后,情况更加严重。在一次发生在阿拉曼战役过程中的一次伏击战斗中,由于M3“格兰特”中型坦克的这个弱点,尽管英军获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可是“格兰特”坦克却遭到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于是北非盟军装甲部队的最后主角M4“谢尔曼”坦克开始登场了!这种设计合理的单炮塔中型坦克开始逐步取代设计落后,采用双层炮塔的M3“格兰特”坦克了!这种搭载在可以360度旋转的炮塔上的75毫米炮完全克服了M3“格兰特”坦克主炮射界太小的缺点。当然M4坦克的到来并没有使得盟军完全占据战场的的主动权,训练有素,作战意志顽强的德军装甲部队即使凭借着装75毫米长管炮改进型IV号坦克依然给盟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和损失。记得在美军首次在北非登场的“卡塞林”战役的一次战斗中,德军装甲部队就依靠配备75毫米主炮的IV号坦克和官兵熟练的战术协同与配合,仅仅用付出10多辆IV号坦克被击毁的代价就摧毁了美军100多辆谢尔曼中型坦克和它的车组成员。这次战斗我记得是《兵器》杂志的前些年的一期中有过介绍。

尽管后来德国军队还投入了二战中更加有传奇色彩的“虎”式重型坦克,给装备M4“谢尔曼”坦克为主力的英美盟军装甲部队带来很大的损失和麻烦,可是其有限的装备数量注定改变不了北非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二战北非装甲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