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x 2007-8-9 19:06
大将陈赓与毛泽东等近代名人的奇缘
[size=4][/size]
大将陈赓与毛泽东等近代名人的奇缘
亦文
亦文来稿:说到陈赓的奇缘,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与他的校长和敌人---蒋介石的关系。他曾经救过蒋介石;后来在上海被捕,又在蒋介石的眼皮底下奇迹般的逃走。其实,他的一生还有着许多充满着传奇色彩的故事,似乎是前生定下,让人难以仅仅用巧合能解释清楚。
一.与毛泽东,谭政是小学校友
毛泽东的老家韶山地处湖南湘乡,湘潭和宁乡三县交界处,有一脚踏三县之说。他母亲和舅舅都是湘乡人。当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湘潭人听了是湘潭方言,湘乡听了是湘乡方言,宁乡人听了是宁乡方言,仔细一听,三种皆不是,是三种方言的杂烩。
1910年,毛泽东曾翻越山界,到湘乡县东山高小念书。五年后,陈赓也来到这所学校。虽然两人没在这里见过面,但时常听老师提起毛泽东。而毛泽东在这里学习时也听说过当地赫赫有名的陈家传闻。当时,谭政的父亲,谭润区也在这里教书。
陈赓与谭政是世交。陈家是武将出身,陈赓的祖父曾是曾国藩湘军的猛将;谭家是书香门第,两家都是当地有名的大户。谭政的父亲谭润区与陈赓的父亲陈绍纯同以教书为业,是要好的朋友。有趣的是,谭润区是新式学堂东山高小的教员,却很看重旧学基础,而陈赓的父亲陈绍纯是当地有名的私塾教师,却对新学非常向往。陈赓大谭政3岁,两人同在谭家祠堂蒙馆读书。私塾毕业后,陈赓考入谭政父亲谭润区执教的东山高小。可当谭政也要求报考东山高小时,却被身为新式学堂教员的谭润区拒绝,让谭政拜陈赓的父亲陈绍纯为师,继续读旧学。直到1922年,谭政在陈赓的鼓动下,才得以进入东山高小学习,毕业后娶了陈赓的妹妹为妻。
谭政在卢德铭的部队里做文书,也是陈庚介绍去的。谭政后来稀里糊涂跟着卢德铭的部队参加了秋收起义。三湾改编时,部队有文化的人不多,他被毛泽东看中,当了毛的第一任秘书,从此成为毛的亲信。1955年被授予大将。谭政是从没指挥过打仗的政治大将,授衔时,陈赓调侃,你这支笔胜过枪啊。谭政饮水思源:我只是扛枪的秀才呀!没你当年暗中鼓动我去读东山高小,又介绍我去当兵,我这支笔有能有什么用,又有谁会要!
一个小小的农村高小,出了一个统帅,两个大将可以说是,前不见古人,后难有来
者!
二.十三岁就认识了彭德怀
1916年冬,十三岁的陈赓瞒着家人,偷偷投奔了湘军。陈赓当兵,既是要逃避包办婚姻,也与当时湘人当兵风气很盛有关。更重要的是受行伍出身的爷爷的影响。据说,陈赓的爷爷,他自幼习武,力气过人,后参加曾国藩的湘军。他英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做到军官,解甲归田后富甲一方。从小他就崇拜祖父,并在祖父的指导下学了些武功。参加湘军后,他被编进湘军第2师3旅6团2营。
陈赓来到湘军第2师3旅6团时,大他5岁、湘潭青年彭德怀早他8个月就在这个团里了,不过,他在1营。最初,两人都是士兵。陈赓干了四年,也只混了个上士。
旧军队很腐败,军官们层层克扣士兵的军饷。陈赓和彭德怀一起闹过军饷。被人告发,连长把他往死里整,它是在呆不下去了。正巧,他的团长吃了败仗,也干不下去了,在粤汉铁路长沙局,某了份局长的差事。陈赓奉命送团长上车后,跪在地上要团长带他走。私带士兵离职是犯军法的,但团长喜欢这个士兵,眼睛一闭,心一横:他妈的,反正老子不干了,他们能把老子怎样?,你跟我走吧!陈庚跟着团长,在铁路上某了份差事,月薪60块大洋。比毛泽东当年在北大图书馆的待遇还要高得多,毛只有8块大洋一月。
有趣的是,陈赓溜走四个月之后,已是代理连长的彭德怀因兵驻华容县时,秘密处死当地恶霸盛钦之事发,也离队出走,逃回了湘潭老家。后来他又投粤军,辗转回到该团后做上了团长,1929年他率该团在湖南平江起义,上井冈山。这个团成了红三军团的底子。
后来,陈赓与彭德怀谈起这段往事,还开玩笑说:你比我多受了四个月的罪。他俩的这段经历,冥冥中仿佛预示着彭德怀的官运比陈赓要好,彭德怀当上了代理连长,陈赓还是小上士一个,从此,无论在国民党还是在共产党的军队里,陈赓总是跟在彭德怀之后,不曾有过超越的时候。
彭德怀为人严肃,生活俭朴,当了八路军的副总司令后都还是光棍一条。没人敢同他谈介绍对象的事,也没人敢为他弄点好吃的东西补补身体,更没人敢拿他开涮。陈赓与彭德怀的这种老乡,战友和朋友的特殊关系,使他在彭德怀面前有了无所顾忌的资本。彭德怀的老婆浦安修就是彭德怀连哄带骗地给他介绍的。据说,一次,彭德怀视察陈部,陈赓叫人煮了一碗清水炖萝卜给彭开餐,自己躲在另一间房里大嚼烧鸡。彭望着这碗清水萝卜觉得有些蹊跷,发现另间房里香气四溢,嚼声连连,破门而入,大骂陈庚好东西藏着自己吃,两人连抢带拉的把烧鸡给报销了。事后,才发现被陈庚好意地坑了。彭德怀也非常了解这个老乡的为人和能力,韩战时,十三兵团需一个更得力的司令,彭德怀首先想到的就是陈庚,急电毛泽东立即从越南召回陈庚赴朝。
三.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灵感来自于与陈庚等泛舟湘江
毛泽东得势之后,包括林彪,周恩来等一大批高官和将领都自称是毛的学生,其实在毛泽东还没成为中共的最高领导,做职业教师时,真正在他的学校里注了册,在课堂里做过他的学生,解放后还活着的中共高干,武将只有陈庚。其余都是狐假虎威,趋炎附势。
陈庚离开湘军,在粤汉铁路长沙局某得一份差事之后,正巧碰上了毛泽东,何淑衡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招生。在何淑衡的引荐下,陈庚成了自修大学的学员。当时,毛泽东任教务主任,亲自在课堂上课,向他的学生夏明翰、易礼容、罗学瓒、姜梦周、毛泽民、郭亮、夏曦、杨开慧等人,讲授他自己都还似懂非懂的马克思主义和他非常有兴趣的农民造反理论。陈庚在毛泽东的鼓动下,选择了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农民造反道路。
这年中秋之夜,毛泽东带着二十多个自修大学的同学和同事,乘几艘小舟,自南向北沿着水陆洲(橘子洲)顺流而下。皓月当空,清风徐来,同学少年,热血沸腾,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抒发主宰未来中国沉浮的雄心壮志。也正是这夜,与陈庚同舟的姜梦周,当着何淑衡,郭亮的面向陈庚宣布,接受了他入团的申请。他本来是要申请入党,因家庭是大地主,有人提出要考验一下,到第二年他才入了党。对此,他解放后还常抱怨这些从中作梗的人,使他没能成为最早的党员。
据说,那夜,毛泽东曾与这些年轻人们被那革命和造反的激情燃烧到了难以闲情逸致地安坐舟中,顺流而下了。一个个脱得赤身裸体,在江里“中流击水”。这些跳江的热血青年弄得小舟前倾后仰,不会游泳,身着长衫的何淑衡还差点翻落江中。
三年后,毛泽东回到韶山搞农村调查。深秋十月,他回广州参加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路过长沙,来到岳麓山的爱晚亭,望着满山的红叶,浩瀚的江水,回忆起这段往事,心潮澎湃,诗情大发,写下了后来编入毛泽东诗词首篇的<<沁园春.长沙>>。
五.当大将既不靠蒋介石,也不靠毛泽东
陈庚救了蒋介石后,受到蒋介石的器重,被任命为蒋的侍从参谋。后来,蒋介石发现陈庚是共产党,要拯救他,要他退出共产党,并承诺予以重用。陈不干,要离开蒋。蒋介石非常生气,对陈庚说:你走!你只能去当年长,你辜负了我的一片苦心… …。
后来,中共授衔时,大将的起码条件之一,必须是红军时期的主力师长,陈庚档案中找不到任命他为主力师师长的命令。彭德怀,甘泗淇暗示要他去找李聚奎。李是湖南安化人,参加过平江起义,还救过彭德怀一命,时任石油部长,五八年重回军队任总后政委,补授上将衔。陈赓与李聚奎关系很好。他找到李聚奎,说:老乡呀,别人都说你是老实人,你讲话有人信。过几天我给徐立清说,我当过你那个师的师长。徐立清如果问你,你就对他说,我是接替你的。李聚奎笑而不答,心领神会。过了几天,徐立清(总政治部干部部负责人)找到李聚奎,问起此事,李聚奎没二话:陈庚是接我的师长。
后来,陈庚被授大将军衔。毛见到陈庚,半开玩笑,半当真地对陈赓说:怎么样,跟我干比跟蒋介石干有出息吧,我看蒋介石怎么也不会授你个大将军!陈大将军仗着与毛泽东的师生关系,说起话来口无遮拦,佯佯逗逗,不买他老师的帐:我的大将军可不是你给的,是李聚奎给我的。
五.许克祥的父亲在陈赓家打过工
学过点历史的人,一定还记得马日事变,在长沙向共产党领导的农工纠察队大开杀戒的许克祥。陈赓与许克祥虽属不同阵营,但两人缘分非浅。
许克祥与陈赓是小同乡,两家相距不过几华里。许家原来很穷,许克祥的父亲许七,是个碓匠,专们替人做舂谷子的碓臼,在在乡里走村串户揽活谋生。每年夏冬两季,都要到陈赓家打两次短工。许克祥小时候,还在陈庚家里放过牛。
许克祥十几岁就当兵吃粮,22岁当上连长,曾混迹于驻湘的军队之间。后在何健的三十五军任团长。在编入何健的国民革命军之前,曾与宁乡籍袍泽陶峙岳(解放前夕在新疆起义,55年被授衔上将)拖着队伍投往湘西镇守使蔡巨猷部,被委任为营长。蔡巨猷号称“湘西王”,他的手下专为川、滇、黔等省贩卖鸦片的客商护运烟土,抽收过境税。许克祥从中分得不少利润。后来,他用这笔钱在湘乡老家购置了许多田产,帮老父亲发了财,从此不再靠打工为生了。马日事变前,他的老父,也受到农民的批斗,所以对中共的农工纠察队来了个冲冠一怒。
后来,陈赓曾用这个故事给哈军工出身不好的教授们打气,说明像他这样的大地主的儿子可以成为共产党员,而像许克祥这样的穷苦家庭出身的人却可以成为反革命分子。
六.与宋希濂两度同学
1923年初冬,陈赓与宋希濂同桌,在长沙育才中学报考广州国民政府的军事训练班。一打听,原来两人还同是湘乡人。六天后发榜,两人又同时被录取,被送进湖南将领程潜办的湘军讲武堂。1924年3月,黄埔军校招生,两人又一起被录取为黄埔第一期的学生。
据说,陈赓在上海被捕后,蒋介石其所以对他网开一面,没有下决心用对付瞿秋白的方式处置陈赓,除了蒋不忘陈赓过去对他的救命之恩之外,宋希濂曾为陈赓向蒋介石说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宋希濂当时是蒋介石重用的将领,蒋要照顾宋的面子,让他日后死心塌地效忠于他。
解放战争后期,宋希濂的部队在四川被歼灭,宋本人也被捕,关在重庆白公馆。他是杀害中共领袖瞿秋白的刽子手,血债累累,因而心事重重,整日担心死期已近。他想给陈赓写信,又怕当了中共大官的老同学会不理他这个败军之将。陈赓得知宋希濂的消息,立刻从云南赶到重庆探望宋,并安排监狱改善宋的伙食,要宋不要有思想负担,利用这个时间多读点书。谈话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没有半点胜利者的趾高气扬,谈的都是人之常情,令宋希濂感动得痛哭涕零。后来,宋能被第一批被特赦,应该与陈赓,周恩来帮他说话有些关系。最终,宋希濂立场改变,被统战了过去。
两个老乡战场上各为其主,打得血流成河,天昏地暗,但还是摆不脱超出党派,政见的缘分,陈赓因缘不死,宋希濂有缘早赦,好像上苍有只看不见的手,早已写好了人生的每一章节
sengjianabc 2007-8-9 19:32
陈赓对共产党是很忠诚的,指挥能力也是比较强的!
轩辕飞龙 2007-8-9 21:16
陈赓在黄埔军校的时候就很出名,后来的发展有些不副盛名。倒是林彪,在黄埔的时候不显山不漏水,后来闯下好大一片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