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926 2007-10-31 13:20
“天下第一囚”和库尔德人的悲哀
目前,中东一幕新悲剧的序幕实际上已经拉开。这不是偶然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一、拿破仑也自愧不如的待遇
在美国情报机关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并借助美国政府对有关国家强大的外交压力,1999年2月15日,土耳其特工突击队终于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一举抓到了长期流亡在外的库尔得工人党领导人厄贾兰,并用专机把他压解回国,关在马尔马拉海中的伊姆拉勒岛监狱。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土耳其政府把监狱中的二百多名犯人紧急转移它处,让厄贾兰“独享一狱”;宣布该岛为禁区,不准外国船只从附近海上通行;增加了5000名士兵守卫,其中近身守卫人员都是经过特殊训练和挑选的校级军官。
厄贾兰已于5月30日以“叛国罪”被押上土耳其安全法庭受审。为了万无一失,厄贾兰受审时被放在一个水晶玻璃的囚笼中。一个赫赫有名的库尔德民族的领导人,现在已成为土耳其政府的俘虏,他所享受的待遇堪称“天下第一囚”,恐怕当年被关在大洋孤岛上的拿破仑也自愧不如。
厄贾兰已被判处死刑,暂未执行。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并不是厄贾兰代表的库尔德工人党斗争的结束,更不是库尔德人争取民族权利的终结,被称为“第二个巴勒斯坦问题”仍将是中东乃至南欧地区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热点。
二、一个长期受压迫和被利用的民族
库尔德人是西亚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人口2,400多万(笔者注:最近有些专家说是3000万,我没有进一步查证),相当于巴勒斯坦地区人口的五倍,生活在同一地区,分布在不同国家,近二分之一居住在土耳其,每五个土耳其人中就有一个库尔德人;近400万人居住在伊拉克,每四个伊拉克人中就有一个库尔德人;近900万人居住在伊朗,占伊朗人口的六分之一。还有100万人居住在叙利亚,150万人散居在欧洲,其中三分之一在德国。50万人居住在黎巴嫩、亚美利亚和阿赛拜疆等国。
库尔德人在上述任何一个国家都未取得自治权,相反,经常被一些国家的政府利用当炮灰和牺牲品,受到他们的歧视、压迫和迫害。
土耳其政府不承认库尔德人是一个民族,不准用库尔德语、库尔德名,甚至不准穿库尔德民族服装。据法国《世界报》报道,土耳其一些国会议员因在议会讲库尔德语而被判刑15年;另一位社会学家因首先说在土耳其存在库尔德民族而被判终身监禁。另据美国方面消息,土耳其政府在东南部派有驻军20万,十几年来一直把这个地区置于戒严状态,毁掉了很多村庄,数百万库尔德人被赶到西部和东部地区,其中很多被集中到市中心地区居住,以便加强控制。(笔者注:以上说的是1999年以前的情况。据了解,近些年来,土耳其政府已有不少改变,实际上已承认境内的库尔德人,允许他们使用自己的语言和穿戴自己的民族服装)。
三、三次丧失立国机会
库尔德人争取民族权利的斗争此起彼伏,一直延绵不断。历史上出过不少民族英雄,曾三次丧失立国机会。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库尔德人积极参加了反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战后,库尔德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提出独立要求。1920年,欧洲列强与战败的奥斯曼苏丹签订了《色佛尔条约》,规定把从亚美尼亚南部至伊拉克北部的一个狭长的地带作为“库尔德斯坦”的领土。1922年,土耳其凯木尔领导的反对封建王朝和外国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同年11月,土耳其以胜利者的身分参加洛桑和会,拒绝承认库尔德斯坦独立。从此,该地区被分割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叙利亚和前苏联五个国家内,库尔德人立国的努力付诸东流。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苏联支持下,库尔德民主党1945年宣布在伊朗成立“库尔德共和国”。后来英美满足了苏联在该地区的石油利益,双方作了一笔交易,苏联又放弃了对库尔德民主党的支持,库尔德人的立国图谋再一次夭折。
3、美国为了打击萨达姆政权,分裂伊拉克,于1992年5月积极支持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举行选举,撮合库尔德民族的两大派别(民主党和爱国联盟)在北部实行自治。1998年11月中旬,美国又进一步撮合伊拉克境内各主要派别在华盛顿达成一项协议,定于1999年夏天重新进行选举,成立一个“库尔德斯坦共和国”。土耳其强烈反对美国上述行动,不惜冒土美同盟关系破裂的风险,迅速调整对伊拉克的政策,改善和加强同伊拉克的经济关系,并与约旦共同呼吁停止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土耳其一度还把外交重点转移到伊斯兰国家,其领导人频频出访伊斯兰国家,提出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和叙利亚四方首脑会议新举措,组建“伊斯兰八国集团”,加强同伊朗等国的经济合作,土美关系一时蒙上阴影。
鉴于土耳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美国国内一度曾出现“谁丢失了土耳其”的争论。美国从战略上权衡利弊,不得不放弃原来的计划,同时表示“理解”土耳其入侵伊拉克北部、扫荡库尔德工人党的军事行动,而且不再指责土耳其“践踏人权”。库尔德人第三次立国的希望再次化为泡影。
四、都要打这张牌
纵观西方大量报道和评论,人们不难看出,美国和苏联要利用库尔德这张牌,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和叙利亚以及欧洲一些大国也都要利用这张牌。他们都不希望库尔德人立国,但都要利用库尔德人去制约和打击对手,制造混乱,谋取优势。例如:
1、叙利亚和伊朗曾长期向伊拉克的库尔德人提供帮助,牵制伊拉克。
2、70年代,伊朗曾以放弃对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支持并从伊拉克库尔德人地区撤军为条件,换取了伊拉克签订《阿尔及尔协议》,把阿拉伯河口地带部分领土和领水让于伊朗。
3、伊拉克曾利用库尔德武装力量进攻伊朗和镇守北部边境;还曾利用库尔德势力向土耳其施加强大压力,迫使土耳其同意公平分配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水源。海湾战争后,萨达姆政府曾残酷镇压北部地区库尔德人的起义,200万库尔德人被迫逃亡到土耳其和伊朗等国,造成举世瞩目的难民问题。联合国安理会曾通过688号决议予以谴责。
4、英、法、意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支持库尔德工人党以及库尔德民族的其他武装斗争,试图分裂土耳其和伊拉克。意大利外交部长曾呼吁重新划分土耳其等国的边界,建立一个库尔德国家。
五、库尔德工人党和厄贾兰其人
库尔德工人党1978年11月成立,其宗旨是通过武装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建立“社会主义”统一的“库尔德斯坦共和国”。厄贾兰是创始人,并一直担任该党负责人(先是总书记,后称主席)。该党在库尔德人中有相当高的威望,被认为是库尔德民族的一面旗帜。厄贾兰本人也被看成是英雄。库尔德人传颂他为“民族的象征”、“心中的太阳”、“大众的叔叔”。正规武装力量一度接近一万人,现已降至不足5000人。国际上,不仅得到前苏联的支持,还得到欧洲许多国家和社会名流的同情和支持。
德国绿党多年来一直支持库尔德工人党。法国总统密特朗夫人尼埃尔是该党在欧洲的主要辩护人。1998年10月,她在比利时一次支持库尔德工人党的集会上发表演说称,建立“库尔德国”的时机已经成熟。英国允许该党在伦敦建立了自己的卫星电视台。1998年2月,英国外交大臣库克公开对报界说,英国“真诚地欢迎伊拉克解体”,并最终建立一个库尔德人国家。同年11月,英国的雷勋爵代表库克到意大利活动,公开对新闻界说,厄贾兰“不是恐怖主义分子”,而是“民众运动的领导人”。英国前外交大臣欧文和女勋爵卡罗琳副议长,甚至在英国上议院呼吁建立一个脱离伊拉克和土耳其的“库尔德人保护国”。
厄贾兰1949年出生于土耳其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世代农民的后裔,清贫而俭朴。厄贾兰生性刚强,聪明好学。他说过,他最大的梦想是改变民族处境,为流亡在世界各地的库尔德族同胞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园。
厄贾兰受前苏联影响较大,崇拜切·格瓦拉。据传,他很敬佩毛泽东,特别是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和有关游击战的理论。但他不懂得统一战线和联系广大群众的重要性,拒绝一切合法形式和非武装斗争形式,杀了不少不同政见的上层库尔德人,内部也杀了不少反对派。1980年土耳其军事政变后,他被迫流亡国外,长期居住在叙利亚,并在黎巴嫩的贝卡谷地进行军事训练。除武装斗争外,也搞了一些绑架和暗杀活动,影响逐渐下降,被德国科尔政府宣布为非法组织,也被美国列为30个国际恐怖组织之一。
90年代初,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的国际大背景下,厄贾兰开始“反思”,打算改变路线和政策,“走阿拉法特的道路”,强调用政治影响,仿效欧洲社会民主党方式,放弃暴力活动;取消党旗上的锤子和镰刀,从要求民族独立改为要求高度自治,并多次向土耳其政府提出停火建议。但土耳其政府态度强硬,根本不买账。
1998年10月,土耳其利用美国新一轮反恐怖主义浪潮的有利时机,以及同以色列签订军事合作协定后关系的新发展,双管齐下,向长期为库尔德工人党提供支持和给予厄贾兰庇护的叙利亚发出最后通牒,要叙利亚引渡厄贾兰并停止支持库尔德工人党。叙利亚长期以来一直顶住了土耳其的压力,甚至不怕土耳其威胁断绝幼发拉底河水源。但这次不同,土耳其同以色列签订了军事合作协定,叙感到在军事上有受两面夹攻的危险,不得不软化立场和妥协。厄贾兰正是在这一情况下被迫离开了叙利亚,取道雅典飞往莫斯科,开始了寻求政治避难的艰苦历程,历经四个多月,形同惊弓之鸟,最后终于在肯尼亚落到土耳其特工队的手中。
六、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几个问题
1,露骨的双重标准。库尔德民族问题比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民族问题要重要得多,也严重得多。但美国对后者(南联盟)却大动干戈,狂轰滥炸,对前者却支持镇压。这是为什么?新加坡《联合早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厄贾兰事件发生在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争取自决权的同时,的确是赤裸裸地反映出西方的双重标准。法国《世界报》在列举事实批评土耳其政府对库尔德民族的政策后尖锐地指出,在巴尔干半岛,没有任何其他国家能实行这种政策而又不受到强烈谴责乃至轰炸威胁。一些人在处理和观察国际关系问题时,遵循的确实是双重标准。
2,从国际法角度看,如何划清民族解放运动与恐怖主义活动的界线,越来越成为一个现实问题。进行武装斗争,包括某些过激行为,从事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是否等同于恐怖主义组织和恐怖主义分子,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和争议。欧洲有些报刊评论说,厄贾兰“虽算不上争取人权的开路先锋,但对许多库尔德人来说,他是他们希望建立自己的国家的象征”。这些报刊还以阿拉法特和爱尔兰共和军领导人等为例,说明厄贾兰“并非恐怖主义者”。
3. 欧土矛盾将更加复杂。土耳其长期不能加入欧盟,人权问题是原因之一。欧洲各国一向比较普遍支持和利用库尔德工人党,这次在厄贾兰问题上采取绥靖政策(没有一国愿给厄贾兰政治避难),并不等于他们支持土耳其对库尔德民族的政策。德国《明镜》周刊记者在采访土耳其总理埃杰维特时,就公开指责土耳其军队摧毁库尔德人的村庄是“不体面的”,反对把厄贾兰放在国家安全法庭审讯,说这样一种审讯“不仅欧洲人权法庭不承认,甚至在土耳其律师和法律专家中也有争议”。欧洲不少报刊希望土耳其政府把逮捕厄贾兰作为一个转机,采取合理和温和的民族政策;担心如执行死刑,可能引发新的更大的动乱。
4,美国、土耳其和以色列新的合作一时得势,但他们在库尔德问题上比较孤立,连欧洲很多国家也不予同情;这三个国家战略意图也不尽一致。美国当前重点是要搞掉伊拉克萨达姆政权,长期战略意图仍是要把土耳其作为伊斯兰世界的中流砥柱,要利用土耳其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巩固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影响,争夺里海丰富的石油资源。土耳其的重点是对付库尔德人。以色列是借重土耳其加强它在同阿拉伯国家关系中的分量,特别是对付叙利亚和两伊。它们新的合作已经引起阿拉伯世界的深切关注和忧虑,不排除下一世纪初出现库尔德族和阿拉伯世界某种合作以抗衡这三国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