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y02859669 2008-1-14 09:38
反装甲炮专家谈我国提高穿甲威力的途径
中国自行反坦克炮专家于正心
编者按:一段时间来,世界各国对组建快速反应部队越来越重视,而且,提高传统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也成为许多国家军队建设的方向。因此,适应这种潮流的装备之一---轮式车辆也成为人们眼中的亮点。轮式战斗车辆有许多种类,本刊曾在近期介绍过我国研制的一些轮式自行突击炮(也称轮式自行反坦克炮),使我们对我国轮式自行反坦克炮的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有幸的是,本刊近日采访了我国自行反坦克炮专家于正心先生,了解了一些关于轮式自行反坦克炮的问题。
前 言:于正心,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35年10月出生,山东省惠民县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自动控制专业,同年10月分配到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研所工作,曾任科研所设计室主任、副所长、所长、总设计师。1992年享受国务院对有突出贡献知识分子的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于总曾任多种装备型号研制项目的总(副总)设计师,并作为主要完成人,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
李海峰:发展轮式自行反坦克炮的背景和战术需求是什么?我国发展这种火炮是基于什么考虑?
于正心:与反坦克导弹相比,反坦克炮主要靠发射高初速、高密度动能弹来穿甲。反坦克炮具有弹道低伸,直射距离远(超过2000米),弹丸飞行时间短(飞行3000米小于2秒),不易被屏蔽、干扰,发射速度快,弹药基数大,寿命长,全寿命期费用低等优点,是反坦克导弹不能取代的有效反坦克武器。
近年来,由于作战需要,反坦克炮又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特别是自行反坦克炮具备与主战坦克相同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性,价格也比坦克便宜,重量轻,具有良好的战略和战术机动性,可为快速反应部队提供强大的反坦克火力。这对发展中国家或以防御为主的国家来说尤为重要。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国力有限,反坦克作战不能像西方经济军事大国那样,完全依靠反坦克导弹和主战坦克,只能是反坦克导弹与反坦克炮并重。
自行反坦克炮有履带式和轮式之分。与履带式底盘相比,轮式底盘全寿命周期费用低40%~60%,生产费用低45%~60%,年使用费仅为履带式的1/3,公路最大行驶速度可达80~12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可达600~800千米,而燃料消耗比履带式减少60%~80%,可靠性高,维修简便。轮式底盘可立足于国内汽车工业和公路建设。比较而言,轮式自行反坦克炮有更多的优点,已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视。我国地域宽广,发展轮式自行反坦克炮的作战需求是为了适应在特定地域作战的要求,用于装备轻型机械化师。
李海峰:由于反坦克导弹的出现,反坦克炮在一些西方国家倍受冷落。目前,国外有一种观点认为,为了对付反应装甲,可以用轮式自行反坦克炮来取代部分反坦克导弹的任务。您认为如何?
于正心:西方国家已认识到完全依赖反坦克导弹的风险。据报道,德国已研制了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用以取代“米兰”反坦克导弹,是否装备还没有确切消息。
反坦克导弹虽然射程远、精度好,但目前反坦克导弹采用的都是破甲机理,而反应装甲对破甲弹的防护效果比较好,比如俄罗斯的“接触”5爆炸式反应装甲。但反应装甲对动能穿甲弹的防护效能远小于破甲弹。因此,反坦克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发展动能弹和反坦克导弹,以降低风险。
一种武器装备的发展与否和国家实力和防御政策等有关。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的反坦克手段比较多,可以从空中、地面使用反坦克导弹等武器来打击坦克,因此,它们也就没有发展专门的反坦克炮。俄罗斯等东欧国家就一直比较重视反坦克炮,在不同时期根据目标防护情况,都有不同口径的反坦克炮问世。不过,目前美国正在研制一种高速动能反坦克导弹,通过动能弹芯来侵彻装甲,而不是惯用的破甲机理。
李海峰:轮式自行反坦克炮似乎只强调了机动性,而在越野机动性方面还要逊于坦克。虽然它的火力与坦克相当,但坦克的火控系统还要强一些,这样轮式自行反坦克炮并不具备“先敌发现,先敌攻击”的优势,似乎它只有靠战术才能与坦克作战。您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于正心:轮式自行反坦克炮的机动性主要体现在快速反应和泛水(具备水上浮渡能力)上,在空运、舰载和公路机动方面均优于坦克。由于采用了中央充放气系统和特殊轮胎,轮式自行反坦克炮只在复杂地形的越野机动能力方面略逊于坦克。
轮式自行反坦克炮的火炮威力与坦克差不多,比如俄罗斯和德国分别采用125毫米、120毫米坦克炮作反坦克炮。我国发展的120毫米轮式自行反坦克炮的射程和穿甲威力均大于105毫米坦克炮,与125毫米坦克炮相当。轮式自行反坦克炮的火控系统肯定达不到坦克的水平,否则价格就上去了。虽然轮式自行反坦克炮与坦克正面作战不具备综合优势,但坦克是进攻性武器,反坦克炮是防御性武器,它不可能像坦克一样去冲锋陷阵,和坦克面对面的较量。轮式自行反坦克炮可以依靠射程远、机动性好等特点,配合坦克作战,在敌坦克侧翼实施机动或设伏。在与敌坦克直接对抗时,可在便于迂回包围的地域隐蔽待机,并在多个方向预先构筑数个展开地区,依托地形地物、工事,迟滞或击毁敌坦克。作为进攻方的坦克是暴露的,而处于防御的轮式反坦克炮是隐蔽的。研究表明,处于隐蔽状态和非隐蔽状态被发现的概率要相差50%。因此,轮式自行反坦克炮完全可以做到“先敌发现,先敌攻击”。
李海峰:现在战场上的火力得到了空前加强,各种反装甲弹药更是蓬勃发展,即使是低强度战争,步兵手中的一些武器甚至都可以摧毁轮式自行反坦克炮的脆弱防护。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于正心:无论是低强度战争还是高强度战争,都是攻、防双方武器系统的对抗。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俄罗斯不仅轻型装甲车辆,如步兵战车受到重大损失,T-80主战坦克也损失惨重。车臣武装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各种反坦克发射装置,因此轮式装甲车辆(坦克也如此)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单兵反坦克武器的攻击。装甲车辆(包括轮式和履带式)及坦克自从诞生后,在历次战争中都有被步兵击毁的战例。不能因为一枚炸弹炸沉过一艘航母,就说航母有致命缺陷,而是要依靠多兵种、多种武器装备协同配合互补,来满足作战需要。
当然,在满足总体性能的要求下,还要尽可能提高轮式自行反坦克炮的防护水平,比如采用附加装甲、间隙装甲以及防中子衬层等等。
李海峰: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研制和发展轮式自行反坦克炮,而装备部队的只有意大利的“半人马座”。法国的AMX-10RC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反坦克炮,它更多的是执行侦察任务,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于正心:西方一些国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技术支撑,反坦克作战主要依靠各种平台发射的反坦克导弹,对反坦克炮的需求还不迫切。国外也有多种装105毫米低后坐力火炮的轮式车,大多称作坦克歼击车、轮式战车、侦察车,实质上均发射10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都具备我们称之为轮式反坦克炮的属性,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另外,轮式自行反坦克炮(国外有的称之为坦克歼击车或反坦克侦察车)的作用并不只是对付坦克。轮式自行反坦克炮公路机动性好、反应快,可以承担侦察、巡逻等任务,这正反映了轮式自行反坦克炮用途广泛的特点。
李海峰:轮式自行反坦克炮装有一门大口径的反坦克炮,实际上就是一门大威力的坦克炮。它如何解决火炮的承载问题?火炮的精度会不会受到影响?
于正心:是的,目前轮式自行反坦克炮装用的火炮都是从坦克炮移植过来的,但要保证弹药的通用,而且还要采用一些技术措施减轻重量,减小后坐力。一般轮式车每根轴(2轮)可承载7~7.5吨的重量,8×8底盘可承载28~30吨。大口径高膛压坦克炮、反坦克炮的后坐力一般大于30吨,解决的途径是研制低后坐力火炮。各国普通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加装炮口制退器,增加后坐长,改善后坐力曲线以使后坐力峰值尽可能接近平均值等。现在105毫米反坦克炮的后坐力可以降低到150千牛。
火炮射击精度和底盘种类的关系不大。因为火炮发射炮弹时,弹丸从击发到出炮口的时间是毫秒级的,而发射时的后坐力通过驻退等机构传递到底盘、使底盘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通俗一点说就是,火炮后坐力造成底盘振动前,弹丸早已飞出炮口了。所以,火炮的射击精度在于火炮本身的设计。国内外的试验结果和使用效果均表明,轮式底盘的射击精度和履带式底盘没有明显的差别。
李海峰:轮式自行反坦克炮如何均衡火力、重量和机动性的问题?
于正心:轮式自行反坦克炮的作战使命与坦克不同,在火力、机动性和防护性能上必然有所取舍。首先其火力、穿甲威力应大于坦克炮,或与同口径坦克炮相当。机动性与防护则需按各国的战略战术要求、武器系统的配置等权衡利弊作出选择。如需要泛水浮渡作战,还应在口径确定后把减轻重量放在优先解决的位置。
李海峰:轮式自行反坦克炮对底盘、火控系统有什么特殊要求?
于正心:轮式底盘应具有通用性,形成一个车族,以满足不同装甲车辆的要求。其火控系统应尽可能简单、实用。
李海峰:我国这种火炮的发展现状怎样?和国外相比,我国有哪些优势?
于正心:我国目前有100毫米轮式突击炮,是在6×6装甲输送车底盘上装一门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现在来看,其性能并不理想。首先是100毫米滑膛炮威力不足,其次是选用了装甲输送车底盘,导致火线高较高,整车外型尺寸比较高大。但目前我国轮式自行反坦克炮在研究发展方面与国外水平相当。
李海峰:您认为研制这种火炮在技术上最大的难点是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
于正心:对轮式反坦克炮的总体要求是反应速度快,远距离首发命中率高,发射速度快,威力足以摧毁现代新型装甲,还要考虑潜在对手的装备情况。现代坦克对动能弹的防护能力(包括反应装甲)已达700~750毫米均质装甲,我国研制轮式自行反坦克炮的目标应是在3000米距离上的穿甲威力不低于750毫米。使用常规固体发射药能够满足这个穿甲威力要求的,较理想的是12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要达到这个威力要求炮口动能将达到13兆焦以上。解决措施有许多,比如增加装药量、提高膛压、加长身管、采用高能发射药等。轮式自行反坦克炮既要保证穿甲威力要求,还要满足泛水浮渡要求,最大的难点是减轻全炮重量。为解决这一关键难点,需要采用低后坐力、紧凑化的设计,采用轻质材料等一系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