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神秘,是你看书不仔细!或者只看了三国演义
1.孔岫,兴平二年,孔岫为豫州刺史,兴兵攻曹。失败后逃回豫州。曹操遣使劝降,他就顺势投降了曹操。他的传三国志里没有单列,但《武帝纪》(就是曹操的传)里有!
2.黄盖 这个就更清楚了,三国志吴书,第十卷。
“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很清楚,赤壁后到武陵当太守,负责附近地区的平叛。死在了任上!官至偏将军。
3.什么叫唯一的亲人,你是那里看来的。
庞德公是隐士,隐居在鹿门山。三国志里没有他的传,但《襄阳记》里有他的记载。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列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这种隐士是不会做官的。所以没有去找刘备做官。后人为此还写了不少诗来纪念他和他的这种品格。
4.是荀谌,读作chén,很好打的。三国志有记载,但只有一句话,但是资治通鉴里面有,章节是:汉纪五十二。
“绍客逢纪谓绍曰:“将军举大事而仰人资给,不据一州,无以自全。”绍曰:“冀州兵强,吾士饥乏,设不能办,无所容立。”纪曰:“韩庸才,可密要公孙瓒使取冀州,必骇惧,因遣辩士为陈祸福,迫于仓卒,必具逊让。”绍然之,即以书与瓒。瓒遂引兵而至,外托讨董卓而阴袭谋袭,与战不利。会董卓入关,绍还军廷津,使处甥陈留高干及所亲颍川辛评、荀谌、郭图等说曰:“公孙瓒将燕、代之卒乘胜来南,而诸郡应之,其锋不可当。袁车骑引军东向,其意未可量也,窃为将军危之!”惧,曰:“然则为之奈何?”谌曰:“君自料宽仁容众为天下所附,孰与袁氏?”曰:“不如也。”“临危吐决,智勇过人,又孰与袁氏?”曰:“不如也。”谌曰:“袁氏一时之杰,将军资三不如之势,久处其上,彼必不为将军下也。夫冀州,天下之重资也,彼若与公孙瓒并力取之,危亡可立而待也。夫袁氏,将军之旧,且为同盟,当今之计,若举冀州以让袁氏,彼必厚德将军,瓒亦不能与之争矣。是将军有让贤之名,而身安于泰山也。”性怯,因然其计。”
你看里面不就是在给袁绍献计嘛,又当了一次说客,还蛮成功的。
他是荀彧的亲生弟弟,不是表兄弟!
5.明明写了,真么说没写呢?仔细看看《三国志,吴书,第十卷》。
“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泰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黄武中卒。”
他和黄盖在同一章里,楼主可能把那一章看掉了吧。
6.又是和黄盖在同一章里!

服了,真服了。人家活得长你也不愿意了,看不出有什么神秘的。另外18岁也算得不太对。因为三国志里没有记载他参加赤壁之战。他在三国志中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孙亮即位时。
“丁奉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也。少以骁勇为小将,属甘宁、陆逊、潘璋等。数随征伐,战斗常冠军。每斩将搴旗,身被创夷。稍迁偏将军。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封都亭侯。”
把他算晚一点,是40岁当将军才(虽说文中说他少年时就当上小将了),也就是孙亮继位时(252年),当上的,那他死时不说59岁,也不很大。
7.这是个历史公案,一般上认为陆机说的是:钟离牧。也有不同意见的。这个可以算是神秘吧。
8.陈到是统领白耳兵的,而白耳兵是刘备的贴身护卫。他自然是刘备十分信任的将领,地位高也是当然的。从战绩上也可以看出来,他的战功不多,一次是刘备单独在益州作战,密谋夺取益州的时候,另一次更明显,是夷陵之战后,他为刘备死守后方,抵挡追兵!都是作为刘备贴身保镖出现!这样的刘备专属卫队,一般是不参加前方作战的。这样一问是不是就解开了?
9.张宝,张梁是他的弟弟。那本《太平要术》是三国演义编的,他传教的指导思想其实是东汉很流行的一本书《太平经》。里面“中黄太一”为其奉祀之至尊天神,也就是黄天。太平道的组织形式啊、口号啊、传教方式什么的,都是按照《太平经》来的。那书还有,现在也有得看。
10.徐庶就更牛了!黄初年间徐庶就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那个官可比上面哪个都大!早年的朋友,除了诸葛亮,数他混的最好了!一直到大约232才去世,真是个牛人!
[
本帖最后由 sayonala 于 2009-2-14 18:3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