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打败耶律休哥,不少军迷可能马上就想到了黑面大王--尹继伦,不过这次要介绍的是尹继伦这一战的上司李继隆。其实北宋名将如云,但有资格配享太庙的武将只有四人他们是曹彬,潘美,曹玮,还有一个就是李继隆了。由此可见他在北宋武将群体中的地位。李继隆作为武将严格的说失误不少,君子馆之战见死不救更是被人诟病,但李继隆的确战功赫赫远非他人可比,位列太庙并非借光皇亲国戚的缘故。
一 南征北战
李继隆字霸图父亲李处耘也是开国名将,但和赵匡胤的大哥慕容延钧不和,仕途不顺。李继隆的妹妹经太祖皇帝撮合嫁与赵光义为妻,后来就是著名的明德皇后。李继隆有一个很有名的弟弟李继和是镇守西北边防的名将。
公元964年宋帝国讨伐后蜀的战争爆发李继隆作为将门之家,年方十六的他毅然参军入伍,参加征服四川后蜀的战斗。慈母见到年轻的爱子将要远征不免非常担心。李继隆却慷慨的说道““是行儿自有立,岂须此辈,愿不以为虑。”就踏上了征途。军事的生涯充了危险,也许是蜀道艰难,在胜利归来过栈道的时候掉入了山沟,幸运的是还好给一棵树挂住了,差点没摔死,但总算被人救了上来,于是小李就这样多少有点狼狈的结束了第一战。
接下来李继隆接受了一个艰难的任务,那就是到长沙去剿灭数千名当地的蛮族。朝廷只给了三百名士兵,武器配备也很不足,只有刀和盾牌。但是年轻气盛的李继隆到了战场冒着蛮族不断施放的毒箭奋力拚杀,以伤亡100多人的代价打败了敌军。李继隆身负重伤,手,足统统中了敌人的毒箭,危在旦夕,但是部下不知道那里搞来了解药,于是又逃过了一劫。
宋太祖见他杀敌勇猛,对其赞赏有加,征服南唐的战役开始后,派李继隆负责水路运输补给给南征的***。唐军看到宋军不习水战,不断派出水军,打击宋军的水运补给。李继隆勇猛的和南唐军作战,屡屡获胜,并且斩杀了敌军一位高级将领,使得粮食顺利运。由于战斗非常激烈,他又一次几乎丧命,一支流矢射中了头部,幸好头盔保护才幸免于难。
由于宋军后勤有了保障,所以节节胜利,很快开始围攻金陵的战役,李继隆也参加了。不过眼看要胜利的前夕,军中却有机密要上呈皇帝,各位将领没有人愿意离开,大家都在等着这场毫无悬念的胜利,随后分享战功,!李继隆这时候表现出了很高的风度,主动要求去见皇帝,他见到宋太祖后,准确地预测了破城的时间,一丝不差,赵匡胤深为惊讶,很赞赏其才能。不久南方将领卢绛叛乱聚众万余,攻掠州县,李继隆将其平定。战后他被升为御营前后巡检使,可惜李继隆粗心的毛病还是没改,在一次乘船时候,名将窦神宝(宦官)因为体胖,把一艘本来应该自己乘的破船给了李继隆,年轻的小李大大咧咧就坐了上去,顿时船翻落水,差点又被淹死。
赵光义继位后开始了征服太原政权的战役,李继隆依然愣头青般的骁勇和李汉琼一起攻打太原西城,太原攻城战几乎到了惨烈的地步,宋史记载李继隆在一线指挥战斗,敌军投石机投出的石头,正好落在了李继隆的边上,一位随从亲兵当场被击毙,但他仍然毫无惧色从容指挥在第一线,最后太原政权在宋军的打击下终于投降。李继隆为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宋军攻克太原后,李继隆作为先锋参加了幽州战役,起初连连获胜,但是后来众所周知的高粱河之战,宋军败退。战后李继隆被任命为镇州都监,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满城战役爆发这一战李继隆是监军,当时契丹***指挥官是耶律休哥和韩匡嗣,宋军原来按照太宗皇帝的部署分为八阵,但宋军不少将领提出要改为二阵,这是个正确的提议,但是宋军指挥官崔翰犹豫不决,恐怕违反了太宗的命令。李继隆当场表示“事有应变,安可预定,设获违诏之罪,请独当也”。由于正确的变阵,辽军惨败,阵亡万人,被俘三万,宋军缴获辎重无数。接着他又跟随潘美反攻辽国攻破了契丹人的灵丘县。
太平兴国七年党项李继迁叛乱攻打宋朝,李继隆和大将王侁(害死杨业那个家伙)一起出塞,宋史记载“出银州北,破悉利诸族,追奔数十里,斩三千余级,俘蕃汉老幼千余,枭代州刺史折罗遇及其弟埋乞首,牛马、铠仗所获尤多。又出开光谷西杏子坪,破保寺、保香族,斩其副首领埋乜已五十七人,降银三族首领析八军等三千余众,复破没邵浪、悉讹诸族,及浊轮川东、兔头川西,生擒七十八人,斩首五十九级,俘获数千计。引师至监城,吴移、越移四族来降,惟岌伽罗腻十四族怙其众不下,乃与尹宪袭击之,夷其帐千余,俘斩七千余级”。一系列的战功终于使得李继隆成为宋军主流将领行列。
雍熙三年(公元 986年)宋军再次发动讨伐契丹的战争,这就是著名的雍熙北伐,李继隆作战勇猛攻克固安、新城,涿州,俘获契丹高级将领一名,战斗中,再次负伤,大腿中箭,鲜血流到脚跟,曹彬要表彰他的功绩,被他大度的拒绝。但是由于宋军后勤补给不利,遭到了惨败,各路人马伤亡惨重,但李继隆***“军成列,虏不敢击”,有秩序的撤到了宋境,在定州驻扎,当时有数万败兵溃散到定州,形势混乱,李继隆按照太宗指示,从容的安置败兵,巩固了防线,受到太宗的表彰,改任侍卫马军都虞候、领武州防御使。
辽军胜利后同年又发动了君子馆大会战,宋军又惨败,刘廷让的数万名骑兵被歼灭。李继隆没同刘会合,但也勇敢的前进和辽军激战杀伤大量辽军后,带领数百骑兵退守乐寿,后来刘廷让指责李继隆没有按照战前部署“缓急为援”但事实李已经打得精疲力竭,没有必要去殉葬,宋廷弄清了情况后李继隆没有受到很大的处罚。
正是这次处罚的逃脱使得李继隆有机会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顶峰。
二.两败耶律休哥
端拱元年契丹再次大规模入侵,他们首先围攻长城口,攻破城池后,宋朝守军拒绝投降,结果全部壮烈殉国,契丹人然后由耶律休哥带领南下攻破祁州,杀向唐河。李继隆首先在北平寨和鸾女祠进行了抵抗,给了辽军重创后根据朝廷指示退守唐河,以河拒守,派遣大将荆嗣守住河桥,在河对岸部署2千伏兵。李继隆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准备在辽军渡河时候实施夹击。不过耶律休哥不愧为名将,发现了宋军伏兵,首先对宋军伏兵实施攻击。李继隆见情况有变立即下令荆嗣出战救援,荆嗣杀入重围救出哪支伏兵,退到河边,把***分为三组,背水为阵抵抗辽军,辽将耶律休哥亲率骑兵主力冲击。荆嗣顽强抵抗,战斗拉锯了好几个回合后,李继隆又派出大将田敏率领精骑数百加以接应,终于荆嗣军顺利撤回南岸和李继隆主力会合。宋辽两军隔河对峙。此时大将袁继忠慷慨陈词道“今强敌在近,城中屯重兵不能剪灭,令长驱深入,侵略他郡,虽欲谋自安之计,岂折冲御侮之用乎?我将身先士卒,死于寇矣!”众将听了非常感动,要求过河决战。这时候黄门林延寿等五人拿出皇帝诏书,不许出战。李继隆早已下定决心过河一战,洗刷君子馆战败之耻喝斥道“阃外之事,将帅得专焉。往年河间不即死者,固将有以报国家耳。”李继隆派袁继忠领骑兵先锋出战,自己和大将裴济居中,荆嗣掩护侧翼。李继隆的先锋是宋军王牌易州骑兵,宋史记载“尤骁果”而且家属早先都被契丹劫掠,国仇家恨,战斗力很强,听到出击命令顿时勇敢的杀向契丹军“摧锋先入”。大将裴济,此战极为勇猛,亲自冲到前线和辽军短兵相接,辽军挡不住宋军玩命攻击,终于战败,宋军追击了数里才停下。这一战耶律休哥统帅的辽军惨败史载“斩首万五千级,获马万匹”(1)。
契丹人并不甘心失败,次年,耶律休哥亲率八万铁骑南下,旨在切断威虏军的补给。宋朝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前南唐降臣张洎建议放弃威虏军“拔垒而旋”声称不放弃的话“必成陷没”(2) 。这一个建议遭到军方的强烈反对,李继隆反驳“梁门为北面保障,不可废”。就在这朝臣的巨大压力中,李继隆召集镇,定,高阳关精锐各路人马1万人,毅然出发,到徐河和耶律休哥对峙。李继隆麾下大将尹继伦进至辽军后背,辽军见尹继伦兵少,没加理睬,到了凌晨尹继伦激励士兵们说“
纵死犹不失为忠义,岂可泯然而死,为胡地鬼乎!”然后乘耶律休哥不备,在辽军用早餐的时间,突然从背后袭击辽军,辽军顿时陷入混乱,尹继伦杀入辽军指挥部,劈面一刀,耶律休哥手臂差点被砍断,狼狈逃窜,但辽军毕竟人多,很快集合攻击,尹继伦渐渐支持不住,连连败退。此刻李继隆和大将王杲领兵杀到,和辽军激战,辽军惨败,尹继伦传记载“杀其将皮室一人。皮室者,契丹相也......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宋军追击了几十里,辽军退到曹河又遭到宋军孔守正伏击,又死伤不少并又有一名高级将领阵亡。这一战后,辽军嚣的气焰被打了下去。
至道2年李继隆带领五路大军讨伐党项人,但李继迁狡猾的尽可能避免和宋军主力决战,采取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的战术,加上李继隆调度行军路线上的一些失误,结果5路大军除了王超和范召廷战果比较多,其他的都是无功而返,这一战虽然局部战役上没有失败但战略上没有能够按照原来的计划歼灭党项军主力,由于宋军主要精力必须对付辽国,所以很难再次组织大规模围剿,这样一来也就注定了灵州最终陷落。数年后李继迁攻陷了灵州,李继隆的老部下裴济血战到了最后一刻,与城共亡。至道三年李继隆颇有先见之明的重建了镇戎军,这个要塞由来成为抵御西夏入侵的桥头堡。
三.最后的辉煌
真宗继位后,五十岁的李继隆已经不再是个青年将领了,他的妹妹明德皇后也成了太后。真宗上台后李继隆不像太宗世代那样受信任了,虽然被升为中书门下平章事,但兵权完全被解除了。老将军颇为沮丧写信给弟弟李继和说道“吾门不坠者在尔矣。”咸平四年望都之战宋军失利,朝野震动,李继隆雄心不已,多次写信上书,阐述边境形势和对策,并且要求再次披挂出征。真宗虽然抚慰了一番,但似乎还是有点猜忌,没有赋予多少实权。景德元年,李老将军的朝中支持者其妹明德太后病倒,她希望能见李继隆一面。皇帝批准了这个请求,但是碍于古代的一些宫规礼教,也可能是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政治麻烦,李继隆只能忍住悲痛在妹妹的寝宫门口拜笺,终究兄妹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当年九月,年仅46岁的明德皇后(太后)病逝,正当李继隆还在悲痛,契丹发动了宋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澶渊战役”,契丹人兵分两路,主力约从关南主攻,另一路偏师主攻山西,总兵力接近30万人。宋朝军民奋起抵抗,河北河南等各省百姓踊跃参军杀敌,西路辽军惨败后撤军,东路辽军遭到惨重伤亡后,绕过赢州,唐河,天雄军的防线继续进攻。宋帝派曹利用去谈判被宋朝军方少壮派军官扣留,于是辽军攻破宋军防守比较薄弱的德清军,萧达赖残酷的宣布凡是宋国15岁以上男子无论军民一律格杀勿论,在屠杀了德清军军民后,直抵潭州离开封只有几百里了。这时候宋真宗一面御驾亲征,一面连忙调兵遣将,于是李继隆再次出山,被命为驾前东西排阵使,先赴澶州,澶州背靠黄河说是个要塞但是城墙矮小,“亦无敌栅战格之具”。在李将军之前到达澶州的是宋军最忠诚勇敢的将领秦翰,秦仲文日夜操劳和士兵们在辽军到达之前抢修了一条环绕的战壕,李继隆大军到达后因为城池太小无法守城,带领大军在城外驻扎。李将军了解了地形后,马上部署野战工事,进一步挖深壕沟,然后方圆几十里埋下鹿角,称之为硬寨。然后将数千辆辎重车卸去一个轮子,“重叠环之,步骑处其中”(3)。很快辽军到达了,萧达赖出动精锐骑兵数万人,从西北角攻击宋军,,宋军大将石保吉赶到增援会同李继隆向辽军扑了过去,双方在澶州城下展开激战,由于宋军指挥得当,辽军溃败,宋军追杀十多里才停下。随后真宗也到达了澶州,来到军营检阅了宋军将士,看到阵容整肃,不由得大加赞赏。萧达兰看见前军战败急火攻心,来到阵前视察,被宋军埋伏的强弩射杀,于是辽军害怕了被迫停战和宋达成了和议,终于长达20多年的宋辽战争宣布结束。战后李继隆也不居功自傲,谦虚的把功劳归于石保吉。景德二年,将近40年的战争生涯使得李继隆已经伤病缠身了,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就一病不起,不久便去世了,谥忠武。著名的文学家杨亿亲自题写了墓志铭,真宗车驾临哭(4)。
宋史评价道“继隆出贵胄,善骑射,晓音律,感慨自树,深沉有城府,严于御下。好读《春秋左氏传》,喜名誉,宾礼儒士。”
李继隆自弱冠从军,参与了宋朝开国以后几乎所有重要战争,一直到战争结束,也就离开了人世,我不由得记起了电影巴顿将军中的一段话:他就是为战争而生的人,战争的结束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这句话也似乎正是李将军一生的写照。李将军勇敢,果断,为人刚直,却又低调谨慎,又常常机智多谋,宋太宗赞扬他有“七擒之智”(5)。虽然为人,指挥上也有不少弱点,但是不管怎么说他的辉煌战功是可不抹煞的,南宋理宗年间将其列入大宋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当之无愧!(转自百度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