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周恩来这三个字,敬意都会从亿万国人心底油然而生。他的人格风范为人称颂,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他的对手尼克松说:“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革命之火可能不会燃烧起来;如果没有周恩来,中国的革命可能被烧毁,只剩下一堆灰烬。”他的朋友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常驻联合国代表阿卜杜拉公使说:“周总理永远活在中国的崇山峻岭和江河大川中。”
今天是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日子。我们怀念他,是因为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无私奉献里没有一句空话。
在他去世后第二天,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可是她的总理周恩来,没有一个孩子!”
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更是彻底的“无产者”,虽然连遗骨都没有留下,却在无数后人心中留下了永远效法的崇高榜样。
风华正茂 苦寻真理(1898年--1921年)
少年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苦读,青年时,他为寻求真理而远渡重洋,虽历经坎坷依然意气风发。他说:“一帆风顺是不能磨练人的”。

1912年,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的周恩来

1914年,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的周恩来。

1917年9月,周恩来赴日本求学,这是他与留日同学的合影,后排右一为周恩来。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怀着对真理的渴望,搭乘法国波尔多斯号邮轮启程,赴欧洲勤工俭学。这是在法国勤工俭学时的周恩来。
北伐长征 上下求索(1922年--1935年)
面对剧烈动荡的革命年代,他没有留意个人的得失,他说:“我们在死难的烈士前面,不需要流泪的悲哀,而需要更痛切更坚决地继续着死难烈士的遗志,踏着死难烈士的血迹,一直向前努力,一直向前斗争!”

1921年春,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他与入党介绍人张申府(右一)、刘清扬(右二)在柏林万赛湖的合影。

1924年,周恩来奉命从欧洲回国。这是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时的周恩来。

1925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广州结婚,这是他们结婚期间留影。

1935年,长征到达陕北时的周恩来
民族危亡 挺身而出(1936年--1945年)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走出陕北窑洞,在西安、在武汉、在重庆纵横捭阖,在一张张诡异莫测的谈判桌前他为民族大义而据理力争,在每一个需要大智慧与大勇气的地方他为了中国的前途不懈努力。

1937年12月,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到国民党所在地武汉,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并参与领导中共长江局的工作。1938年春,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这是抗战初期的周恩来。

1939年7月,周恩来在延安坠马,致使右臂粉碎性骨折。这是8月赴苏治疗前和刘少奇的合影。

1940年9月,周恩来和邓颖超在被日本飞机炸毁的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楼前留影。

1943年,延安整风时的周恩来
解放民生 民主建国(1946年--1949年)
在赶走了日本人的土地上,和平并没有立刻到来,他毅然返回陕北展转于枪林弹雨,在新中国的地平线上,虽然百废待兴,但他鼓励大家“今天的现实是不够美满的,但是美满的现实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去创造。”

1945年8月,为谋求国内和平,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1946年9月16日,周恩来为抗议国民党破坏和平谈判,愤然离开南京到上海。这是他和李维汉(右)、郭沫若在中共代表团驻上海办事处门前合影

1949年9月17日,周恩来在新政协筹备会上作报告。
日理万机 纵横寰宇(1950年--1966年)
其实周恩来何尝不需要休息,他曾说过:“我不能坐,一坐下就会睡着。”面对纷繁的国事和别人无法代劳的难事,他又事必躬亲。他说:“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

1952年8月,周恩来与毛泽东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观看解放军体育运动会的比赛。

1953年,周恩来和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会议上。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中他处于非常困难的地位。但却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他说“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

周恩来在机场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

1973年1月,“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

周恩来抱病欢送以邓小平为团长的中国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代表团